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通江县域外劳务基地全方位开展农民工服务

来源:通江县就业局 作者:林阳 发布时间:2021-02-24 19:23:02

近年来,通江县域外劳务基地联络处建设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为目的,不断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工作措施,为通江籍在外务工人员提供职业介绍、政策宣传、劳动维权等服务,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基本实现了通江籍在外务工人员域外劳务服务全覆盖。

    建立台账,精准提供劳务服务。域外劳务基地联络处积极与当地人社部门加强联系,做好与本区域用工企业的联络沟通,建立通江籍农民工信息档案,及时开展服务合作。兰州劳务基地联络处抓住兰州新区建设规模大、巴中籍民工多的特点,对接巴中籍的建筑、劳务公司等关联企业或行业,建立劳务服务协同关系,把兰州辖区的10多家建筑、劳务企业3万多名务工人员纳入服务范围,建立信息台账,经常性开展跟踪管理与服务。库尔勒劳务基地联络处与巴中籍人士在疆开办的建筑施工、劳务派遣、物业管理、绿色农业开发等10多个企业沟通对接,为2.3万多名巴中籍农民工提供劳务服务。西安劳务基地去年组织两批年轻农民工赴广州参加学习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工的个人就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主动对接,扩大转移就业渠道。联络处负责人针对所在区域和自身从事行业的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增强劳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所在地大型工厂企业多、员工需求量大的实际特点,定期、不定期从通江县输入劳务人员,重点对在当地找不到工作的零散人员、或工作中断后没找到新工作急需帮助的人员及时接纳并派遣安置,及时为农民工救急帮困,派遣巴中籍务工人员上岗。唐山劳务基地联络处负责人,利用与同行及上下游企业联系多的优势,与多家企业联系,开展域外劳务合作,每年带领400多人到其公司务工。

扶困救急,及时提供爱心援助。2015年,通江境内遭受洪涝灾害后,兰州域外劳务基地联络处组织巴中籍在甘人士为家乡献爱心,筹集善款4.8万元捐赠县民政局。北京、西安域外基地联络处积极参与通江助学活动,为困难家庭学生捐赠现金物资总计34.7万余元。疫情期间,劳务基地走访慰问农民工,发放口罩近两万只。兰州劳务基地为永安派出所、社区捐赠了共计6万元的电动巡逻车以及口罩等物资,协调处理农民工工亡事故一起,涉及善后款近40万元。深圳劳务基地连续5年联合巴中市委驻广州工作委员会组织协办巴中籍老乡“广州至巴中”爱心专列活动,设立服务站点为返巴人员提供订票、寄票、送票等服务,派专人在列车上跟踪服务,每年服务人次达3000余人,去年与巴中驻深圳商会联合举办了农民工运动会,参与的川籍农民工近1000人,切实丰富了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关注难点,彻底解决后顾之忧。子女上学问题是在外务工人员最关心、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做好农民工保障工作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各域外劳务基地联络处积极与当地人社、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良好关系,帮助携子女外出务工的巴中籍人员解决孩子上学难题。其中驻库尔勒劳务基地,与库尔勒政府各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凡携子女在库尔勒务工的巴中籍民工,孩子有上学问题的都能得到圆满解决。同时,联络处负责人充分利用自身作为企业负责人的身份优势,凭借处理劳务纠纷的丰富经验,加强与劳动监察、司法等部门沟通联系,遇到劳务纠纷求助立即处理,尽力协助解决,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服务。西安、北京域外劳务基地创新设立劳务基地分站,安排专职联络员,协调处理各类劳务纠纷,西安、北京劳务基地多年共处理劳务纠纷74件,涉及资金近700万元,多次收到农民工赠送感谢锦旗。

据悉,通江县域外劳务基地建设始于2013年,根据全市整体布局,结合通江县籍在外人员务工区域比例,目前已在北京、重庆、西安、兰州、深圳、唐山、昆明、新疆库尔勒等8个城市分别设立了域外劳务基地联络处,组织带动、接纳安置巴中籍务工人员达2.4万余人次,协助处理劳务纠纷252件,帮助追回拖欠工资、社保和其他补偿5000余万元,协调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近千人,免费开展了木工、砖工、钢筋工等各种技能培训400多场次。

 


责任编辑:杨海燕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