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为新时代纠纷解决机制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天全县法院以诉调对接机制为抓手,推动矛盾化解从“单点突破”向“多元共治”转型,多元解纷从“单兵作战”向“系统集成”跃升,实现基层治理的蝶变升级。
开题
诉调对接“夯基垒台”
“第一次和当事人接触时,一定要耐心听取他的诉求,让他发发牢骚,舒舒心……”
天全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调解室里,调解员高益蓉正在向新来的调解员小陈传授工作“秘籍”。
2019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天全县法院迅速响应,在上级法院的指导下,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逐步解决调解人员、经费保障和办公场所等难题,推动成立天全县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诉调委),并于2019年4月19日入驻诉讼服务中心,开启天全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之路。
“我在社区工作很多年,感觉自己调解很有一套,但是到了法院才晓得,协议上的一字之差就有可能影响最终的调解结果。”想到以往的调解经历,高益蓉不禁发出感慨。“我担任人民调解员调解的第一件案子是赡养纠纷,最终能调解好,还多亏了郑法官的指导”。
2019年4月22日下午,87岁的李奶奶步履蹒跚走进天全县法院。四年前,李奶奶的老伴因病亡故,她开始了独居生活,但儿子刘某却对其不闻不问。李奶奶一气之下来到法院,希望法律为自己讨个说法。天全县法院立案庭了解到上述情况后,将案件委派至诉调会,并由立案庭郑久英法官指导调解。
“刘某,你好,我是天全县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高益蓉,你母亲到法院起诉,说你不赡养她……”高益蓉主动给刘某打去电话。
“嘟嘟嘟……”高益蓉话音未落,电话已经被挂断。
“郑法官,这个当事人好怪哦,我还没有说两句话,他就把电话挂断了。”高益蓉第一时间向法官求助。
“不急,这种情况很常见,大多数家事纠纷的当事人对打官司都有抵触心理,不愿意家丑外扬,我们经常遇到。”郑法官一边讲授遇到这种问题应该怎么处理,一边翻开通讯录向刘某住所地的村干部了解具体情况。原来,李奶奶的老伴去世后,因为遗产分割问题,刘某一直和李奶奶以及其他子女存在隔阂,便采取拒绝支付赡养费的方式抗议。
了解到上述情况后,郑法官和高益蓉决定到刘某家中做调解工作。二人分别从法律规定和修复亲情的角度出发,充分释法说理,最终促使母子二人重拾亲情,达成调解。
“高大姐,写调解协议的时候要注意,刚刚说的是生活费一个月300元,不是赡养费,医疗费要另外给。”郑法官耐心嘱咐。
“原来这里面有那么多门道啊,看来我用老办法老经验老调解是行不通了,怪不得之前调解了的纠纷当事人有的会反悔,原来是自己学艺不精啊!”高益蓉恍然大悟。
调解员的解纷能力关乎案件办理质量,更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全面提升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调解水平,天全县法院为人民调解员量身定制“理论+实战”成长套餐,通过法官日常指导、庭审旁听观摩、典型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全覆盖调解业务培训32场次,调解员的法律应用、沟通协调以及文书制作能力得到大幅增强,逐渐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的“前沿尖兵”。六年间,诉调委共调解案件7338件,调解成功率50.65%。
破茧
多元解纷“羽翼渐丰”
天全县水韵嘉苑小区是芦山“4.20”地震灾后重建最大的集中安置小区,现有居民653户2000余人,人员结构复杂,小区管理极其艰难。该小区建成已近10年,近年来物业服务问题逐渐显现。部分业主认为小区卫生清扫不到位,电梯维修等也不及时,空置房收费标准也不合理,并以此为由拒绝交纳物业费。而物业公司则表示,物业费收缴率不高,难以维持高质量服务。矛盾化解一时走进“死胡同”,最终物业公司选择了诉讼。
近200件案件材料摆到了天全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中心主任高玉丹考虑到,此类纠纷若单纯依靠诉讼处理,在当前司法资源本就紧张的情况下,无疑是一种浪费,并且此类纠纷涉及业主众多,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事件。她迅速联系政法委、司法局、镇政府及诉调委,启动天全县“法院+”多元解纷机制,由政法委主导,法院派出经验丰富的法官,司法局讲透调解政策,镇政府强化资源调度,调解员则发挥其调解专业优势,同时调动小区内功能党支部等居民自治力量,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参与矛盾化解。
经过多次沟通协商,物业公司承诺对业主反映的问题制定详细整改计划并适时公示,确保服务质量提升,业主们也纷纷表示,在物业公司整改达标后,会按时缴纳物业费。截至目前,小区自主缴费率从不到50%上升到80%,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的良好局面。2024年,该小区被确定为省级依法治理试点小区。
“近年来,天全县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推动县委出台有关实施意见,先后与政法委、司法行政等部门会签关于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开展‘无讼村(社区)’、强化诉调对接工作等文件,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水平,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天全县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天全县法院充分发挥司法在多元解纷工作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推动天全县新设成立调解组织5家,全县备案调解员500余人,法院“石榴籽”调解、公安“藏汉双语调解”、兴业乡“索玛花工作室”等特色调解品牌逐步确立,交通事故、劳动争议、金融纠纷等行业性调解组织实质运行,平安建设工作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城厢镇徙榆社区被命名为四川基层治理示范社区,慈朗社区获评四川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天全县社区治理工作成为“新样板”。
蝶变
定分止争“事半功倍”
“法官,你好,咨询你个事情,我是何某某,前两天我们5个人收到一条短信,说我们和郑某某的劳务合同纠纷委派给调解员了,今天调解。但是我们都不在天全,这两天雨又下得大,我们该咋个办哟?”一天午后,天全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到了这样一通电话。
“不用担心,我们现在可以网上调解。你们先在微信小程序‘多元调解’上进行实名注册,登录后就可以按照调解员的指令操作了。”
接到何某某的电话咨询后,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向调解员转达。最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视频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调解员随即引导双方在线签字确认,并同步申请司法确认。当天下午,何某某等人就通过电子送达平台收到了司法确认裁定书。
何某某的便捷解纷体验,得益于天全县法院深化互联网诉讼和深推人民调解平台应用的各项举措。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演进和经济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逐渐多元化。人民群众的体验就是法院工作的“试金石”,如何提高诉调对接工作质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利用信息技术赋能为司法工作注入新动力,是一个重要选项。
“随着调解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发现有很多当事人多数在外地,有些同意调解,但是不愿意来回奔波花路费。”高益蓉将情况反映给法院相关负责人后,法院随即研判,率先于2020年在全市建成音视频在线调解室,开启蝶变之路,以“数字”为笔勾勒司法为民新图景。据悉,调解室建成后,共在线调解5979件,在线申请司法确认553件,调解成功率从32.5%提升至56.63%,平均调解周期从24.5天缩短至14.6天。
2021年年底,《人民法院在线调解规则》出台,明确了在线调解框架体系,为法院立案前的调解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随着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实施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推进,天全县境内的矛盾日益凸显,人案矛盾进一步加剧,多元解纷和诉调对接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天全县法院在扩充调解资源的同时,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上线IP电话、调解助手等增效工具,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不断勾勒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司法满意度的生动实践。
从“耐心听、细心调”到“数据跑、云端解”,天全县法院的诉调对接工作既保留着东方之花“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又闪耀着“数字正义”的创新光芒。
进阶
枫桥经验“再焕生机”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全力推进社会治理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2025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综合治理中心运行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人民法院立足法定职能,深入开展诉调对接和多元解纷工作提供了遵循。
在县委政法委的统筹协调下,天全县法院全力做好综治中心进驻工作,提前制定规范服务、文明接待等工作制度,摆放调解流程、诉讼指南、要素式文本等,选派2名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组成诉讼服务团队常驻县综治中心,诉调委调解员同步入驻,会同开展诉讼咨询、指导调解、诉调对接等工作。在乡级综治中心采取随驻的方式,结合前期建立的法官联系乡镇工作站及诉讼服务“联乡包村”工作模式,通过“点对点”指导、巡回审判和视频指导等方式开展对接工作,最大限度释放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强大效能。自进驻以来,在县综治中心牵头统筹下,天全县法院与相关单位协同化解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工工资追讨、商品房销售等涉稳涉众型纠纷95件。
从推动强化调解组织建设激活基层治理细胞,到在线调解打破纠纷解决时空壁垒,再到融入综治中心构建治理共同体,这不仅是天全县法院的成长轨迹,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传承发展的生动注脚。
面对时代的新挑战、人民的新期待、科技的新进步,人民法院的司法为民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向未来,天全县法院将锚定治理航向,强化数字赋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基层善治,在治理航道上书写更高水平的法治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