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一波四折”追回农民工30余万血汗钱

来源:古蔺县法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29 10:34:35

一份生效的法律判决,承载着15名农民工对三十余万元血汗钱的殷切期盼。然而,当这份判决进入执行程序,面对的是一个深陷困境、债务缠身的被执行人——四川某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及随之而来的四重难以破解的僵局。放弃还是破局?古蔺县法院执行干警用近一年的不懈努力解题。

image.png

僵局一:源头枯竭,公司无财产可供执行

案件伊始,执行法官便遭遇当头一棒。被执行人四川某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分包方)因经营不善,债务众多,名下已无可供执行的足额财产。更棘手的是,案涉工程尚未完成结算,工程款暂不符合支付条件。民工工资仿佛成了无源之水,案件陷入第一层僵局。

僵局二:股东追索,查封房产遇高额抵押

困境中,执行法官并未气馁,梳理案件,引导申请人依法追加被执行人公司的股东,要求其在未足额出资范围内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追加程序成功启动后,执行法官迅速行动,查控股东财产,成功查封了大股东名下的一处房产。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该房产早已抵押给银行,且抵押贷款金额远高于房屋本身价值,处置后无剩余价值可分。小股东名下更是无财产可供执行。大小股东均表示无力解决,只能寄希望于未来不确定的工程款。案件陷入更为复杂的第二层僵局。

僵局三:寻求外援,善意垫付遇制度壁垒

农民工的急难愁盼始终牵动着执行法官的心。执行法官将目光转向与案件相关的总包方——某国有企业。执行法官多次前往成都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阐明本案农民工工资的特殊性和紧迫性。指出被执行人在总包方处尚有远超本案标的的工程尾款未结,恳请总包方从社会责任出发,先行垫付这笔农民工工资。总包方理解法官的苦心,主观上也愿意帮忙。但现实是骨感的:案涉项目问题复杂,尾款结算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作为国有企业,若贸然垫付后无法收回款项,将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风险。制度与善意的冲突,让案件陷入了第三层僵局。

僵局四:柳暗花明,“临门一脚”遇资质难题

在穷尽所有常规手段,被执行人确实暂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下,本案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但“终本”不等于放弃!执行法官始终没有放下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再次将突破口锁定在源头——发包方某地方国资公司。经过反复、耐心、细致地沟通,向发包方充分说明农民工的生活困境、案件的执行困境以及垫付款项与未来工程结算的关联性,终于打动了发包方。发包方同意先行支付100万元给总包公司,专项用于解决本案及其他关联案件的农民工工资问题!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历经近一年的奔波,这三十万工资终于可以尘埃落定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障碍出现了:被执行人四川某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工程资质恰在近期过期了!总包方依据严格的财务制度和合同约定,无法再向这家“过期”的公司支付款项。眼看胜利在望,却又被这第四层僵局挡在了最后一米。

破局!智慧与坚持打通“最后一公里”

image.png

面对这近乎戏剧性的波折,执行法官展现了非凡的韧性与智慧。他没有丝毫退缩,立即与总包方展开密集对接,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最终,一条合规且有效的路径被找到:由执行法官协调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迅速准备好15名农民工的详细工资清单、领款账户信息、本人签字确认书以及被执行人出具的农民工工资委托支付书。再由被执行人将全套材料申报给总包方请求付款。总包方据此,绕过了向被执行人公司付款的障碍,直接将款项精准支付到15名农民工的个人银行账户中!

尘埃落定,司法为民的生动诠释

image.png

至此,这起一波四折、历经近一年艰难执行的涉农民工工资案件,在古蔺县法院执行局的不抛弃、不放弃和千方百计的努力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三十余万元血汗钱,历经一波四折,最终抵达了15名农民工的手中。

这不仅仅是一件涉民工工资案件的执行到位,更是古蔺县法院执行干警坚持司法为民、攻坚克难精神的生动写照。深刻诠释了:“终本”不是终点,对涉民生案件,执行法官始终心怀责任,永不放弃;“ 穷尽一切手段”: 从深挖股东责任,到寻求案外人协助,再到创新支付路径,只为保障胜诉权益;“智慧化解难题”: 面对制度壁垒和突发状况,灵活运用法律和政策,找到破局之道。“坚守为民初心”: 将农民工的冷暖放在心头,用行动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责任编辑:孟桂壮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