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熊孩子”扫码乱消费法院调解解纠纷

来源: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法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1-20 15:04:35

原告款项17000元.jpg

近年来,因未成年人的不当消费而发生纠纷的事件不在少数,近日,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法院银江法庭就受理了一起因未成年人不当消费引发的纠纷,法官是咋处理的呢,一起来看看。

法官调解中.jpg

2021年12月10日,东区法院银江法庭收到一份诉状,原告诉称其孙女在2021年3月27日至2021年11月13日期间,通过自己的手机,向学校旁边的文具店扫码支付2万余元,认为被告的行为系不当得利,要求被告返还以上转账款项。

收到诉状后,法庭工作人员及时向原告及其律师询问、了解案件情况,得知原告孙女系攀枝花市某小学学生,因父母平时工作繁忙,遂将其交由爷爷即原告管理、照顾。为了方便爷孙二人的生活,原告的儿媳将自己的银行卡绑定在原告的微信上,又因原告不习惯使用微信支付,因此,平日里需要微信支付时,都是由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孙女实际操作。

2021年11月19日,原告的儿媳查看微信转账记录时发现,自2021年3月27日至2021年11月13日,原告的微信转账记录里有多笔较大数额的转账,且交易对象为同一人。原告遂向辖区派出所报警,派出所建议向法院起诉。

银江法庭接到诉状后,立即依法调取派出所案件材料,了解案件情况、固定案件证据;同时,打电话通知被告到庭询问,针对原告的诉求及陈诉的事实,有针对性地对被告进行询问。刚开始时,被告坚称与原告孙女系正常有偿交易,并已向被告孙女交付文具、笔记本、盲盒等物品,不存在不当得利的问题。

在确认被告系某文具店的经营者,且是原告手机里的微信转账交易对象后,承办法官以案释法,阐明当未成年人进行与其年龄智力不相符的交易时,需要法定代理人追认的相关法律条文,在承办法官的耐心调解、反复劝说下,被告同意与原告调解,并返还部分款项。

2021年12月23日下午,原被告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同意归还原告款项17000元,并当场全额支付了款项,原告出具了收条,至此,因为熊孩子扫码消费引发的纠纷在法院的调解下顺利结案。

案件结案后,结合案件情况,承办法官对原被告进行了严厉的教育。原告表示,今后一定严格约束孩子,当好家长角色,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发生;被告表示将接受教训,在遇到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费时,会尽到引导正确消费的义务。

法官温馨提醒:当前,未成年人瞒着家长盲目或超额消费引发的消费纠纷问题正呈逐年上升趋势,面对这种情形,家长和社会该做些什么呢?

一是家长加强教育监督。家长一定要加强与未成年人的沟通,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一旦发现事件苗头,不要一味的采取暴力谩骂的方式,要及时加以制止,并多与孩子交流,找到孩子盲目消费的根源。

支付宝等支付工具关系切身财产权利,监护人应妥善保管,不应随意告知未成年人支付密码或相关信息。

二是商家正确引导消费。当未成年人独自购买手机等贵重物品时,经营者有责任和义务引导未成年人正确消费,特别是当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前来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应审视购买人的消费行为是否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消费纠纷。

 

 

 


责任编辑:刘华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