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岳池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科学消费凉拌菜温馨提示

来源:岳池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作者:陈凤 发布时间:2022-08-08 17:45:02

烈日炎炎,气温持续攀升,开胃爽口的凉拌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然而,凉拌菜作为冷加工即食食品,微生物易生长繁殖,操作不慎、储存不当或卫生意识淡薄极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为确保公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岳池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温馨提示如下:

一、经营制作要确保“五合规”

食品经营以及餐饮服务单位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制售范围合规。要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依据食品经营许可证范围加工食材,不超范围制售冷食类食品;二是操作流程合规。要遵循《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可在专间也可在专用操作区内进行凉拌菜加工,配备空调、冷柜温控设施,注意餐饮环节不得使用亚硝酸盐;三是原料使用合规。谨记不采购腐败变质的原材料,不购买不明食用菌,做好食材、卤水存放,保持良好的室内外环境卫生,认真检查厨房、原材料库房、操作间的防蝇、防鼠、防尘设施,有效杜绝蝇、鼠携带病菌污染食材,加工使用清洁的水,要煮熟煮透食材,特别要注意四季豆、鲜黄花菜、泡发木耳等高风险食材;四是风险防控合规。注意生熟交叉污染,清洗、存放容器、切配刀具、抹布等功能区分标识要明显,员工要做好自身清洁,及时做好砧板及容器等的清洁和消毒;五是个人卫生合规。要适量加工,售卖时不能随意裸露摆放,注意保存温度和卫生控制,切配人员注意规范穿戴和规范操作,做好消费时限温馨提示。

二、家庭自制要讲究“四安全”

家庭自制凉拌菜,要做好厨房卫生,食具严格消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一是佐料安全。注意识别保存的卤料特别老卤汤是否变质,切忌认为高温可以杀菌而使用变味卤料;二是食材安全。食品原料要洗净,加工用具和食品原料生熟要分开,防止交叉污染;三是烹饪安全。烹调时要烧熟煮透,凉菜要现吃现做,要注意不要食用泡发时间过长的木耳;四是食用安全。凉菜如有剩余,要及时冷藏保存,再次食用必须彻底加热,尽量不食用隔夜凉菜。

三、外购消费要力求“三理性”

一是理性选择就餐单位。选购外出消费,应尽量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食品安全管理较规范的餐饮单位就餐。通过网络平台订购餐饮食品时,应选择可短时间送达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并保留相关消费凭证。二是理性点食餐饮品目。应科学理性点餐,不吃感官异常和未烧熟煮透的菜肴,慎重选择熟食卤菜、凉菜冷食等食品。三是理性选购储存食品。外出选购凉拌菜时,要尽量选择到卫生条件好、证照齐全的凉菜商家购买,同时要保留好购物凭证。要掌握合适量,一次购买量不要太多,一餐足用即可。如有剩余,一定要注意冷藏。买回食品后要尽量做到即买即食,如在进食过程中发现变质或有异味,应当立即停止食用。发现买到了有质量问题的凉菜食品,可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

四、单位食堂要做到“四谨慎”

集体用餐单位要落实好食材溯源、消毒保洁、加工操作、食材留样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要特别谨慎做到以下四点:一是严防环境污染。保持环境清洁,集体用餐单位食堂应对加工环境、设施设备、餐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进行全面清洗消毒,保持食物加工操作间清洁干燥,及时清理厨余垃圾。二是严防带病操作。加强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不带病上班,勤洗手,规范穿戴必要工作服(帽)。三是严防食材污染。要注意高风险食材的加工制作,如四季豆、泡发木耳等,特别要注意大块肉类(如鸡肉)要充分煮熟煮透,凉拌时要注意人员、器具、食材等交叉污染。四是严防留样不善。规范做好留样保存,注意存放温度、标志清晰和密封保存等。

五、风险人群要当心“一病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可引起严重的侵入性感染。孕妇和新生儿是常见的易感人群,可导致流产、死产、早产和先天性新生儿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其他致病菌不一样的是,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号称“冰箱隐形杀手”。要加强宣教,降低易感人群感染率,做好厨房、菜板等清洁消毒,生食和熟食分开盛放,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刀具、菜板、容器分开使用、分开消毒、分开存放,处理生食后及时洗手,避免进食高风险食物。(陈凤)


责任编辑:陈九林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