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创业先锋杨沛六:身残志坚勇创业 不忘初心助乡邻

来源:沐川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邓昌琴 辜旭伟 发布时间:2020-09-05 15:27:23

 

钻研专业知识的杨沛六_resized_20200904_022454364.jpg

“不向命运低头,永远走在奋斗的路上。”这是杨沛六人生的真实写照。从四处打工、意外伤残、艰难抚育儿女到艰苦创业、回馈乡邻,沐川县大楠镇麻央村5组脱贫户杨沛六奋斗的步伐,一刻也没停歇。

今年56岁的杨沛六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时间回到2002年,妻子患病去世,撇下他和一双儿女,那时女儿杨旭5岁,儿子杨永付3岁,对杨沛六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一家人要生活,儿女还要养育。杨沛六便四处打工,搭过架、搞搬运、挖过煤……听说什么来钱就去做什么,听工友说雅安芦山在修电站,每月可以拿8000元,2008年杨沛六毫不犹豫去了雅安芦山修电站。

屋漏偏逢连夜雨。“干了一个月,就从钢绳上摔下来,腰部神经受损,导致二级肢体伤残,住了11个月的院。”谈及不幸的遭遇,杨沛六眼泛泪光,出院后需要拄着双拐站立,失去劳动能力且行动不便。突遭的不幸让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但是杨沛六并没有因此向命运屈服,虽然因残不能外出务工挣钱,但他坚信“只有创业才能拯救自己,撑起这个家。”于是萌生了依托养殖走出困境,摆脱贫困。

“养鸡肯定不行,还有两个娃娃要读书。老大因为没钱,初中毕业就外出务工。”说到大女儿杨旭,独自一人将一双儿女拉扯大的杨沛六眼睛湿润,内心满是亏欠与辛酸。“2013年,我就开办了100多平米的养猪场,发展养殖业,但亏本了。”

2014年,惠民政策的春风吹进了这个苦难的家庭。经过精准识别,杨沛六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和农技人员实地考察后,为杨沛六办理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向村上借了1万元的产业扶贫基金,总共6万元,鼓励杨沛六重整旗鼓,当好麻央“猪倌”。

为了学习养殖技术,杨沛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通过查询资料、购买专业书籍、向农技人员取经,杨沛六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2018年,杨沛六出栏了110头生猪。“这次终于打了一个翻身仗,不仅没赔本,还赚了3万余元。”谈及苦尽甘来在养殖道路上赚取的第一桶金,杨沛六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2019年,又喂了100余头生猪,虽受非洲猪瘟影响,还是赚了5万余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致富后的杨沛六在2017年顺利脱贫,他没有忘记党恩,更没有忘记邻里乡亲。“我是因为党的关怀才让儿子有钱上学,我不仅要做脱贫的榜样,还要做带领乡亲一起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为带动更多的老、弱、病、残及贫困群众致富,帮助大家实现共同富裕,杨沛六先后无偿赊了几十头仔猪给村民饲养,并承诺等猪长大卖出去后再收回仔猪成本,还把猪崽无偿提供给有困难的残疾人饲养,同村5组村民周大明便是其中之一。周大明家有7口人,自身是肢体2级残疾,当年家里因残、缺技术、缺资金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赊猪之前家里也养过猪,可是没有人指导,时机、技术、防疫等方面都有所欠缺,还要担心猪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养起来十分吃力,所以为了赚钱养家,曾经四处打工,居无定所。很感谢杨沛六把我带出来了。”周大明的儿子周成定诉说着当年的艰难,又庆幸和感激在艰难之时拉了他一把的杨沛六。“他帮了我很大的忙,最开始,他亲自上门手把手教我。后来遇到问题,能电话里解决的就电话里解决,不能解决的,他依然会亲自上门来给我解决。”如今周成定夫妇既可以照看家庭,又可以养殖生猪,2018年还把以前的小洋房贴了瓷砖,平整了宽敞的水泥坝子,换了沙发、液晶电视……周大明家不仅在2017年顺利脱贫,还走上了致富小康路。

“目前,我的猪圈里共有大大小小的猪30头,预计今年收入可能就是10万元左右。”在杨沛六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家里的猪越养越多,周成定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养猪技术,还实现了单纯的养殖生猪到自繁自养的转变。

“现在家里经济好了,女儿杨旭也已成年,在成都务工,儿子杨永付在广元读大学。我的养殖场由当初的抱养生猪发展转变成现在的种养结合模式,现在圈里有母猪20余头。争取明年出栏300头生猪……”说着眼前的好日子和对将来的规划,拄着双拐都不能直立的杨沛六很是满足,且充满了干劲。

责任编辑:阳阳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