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作为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肩负着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和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双重使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基层干部必须与群众建立血肉相连的紧密联系,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迈开“脚”,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温暖民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干部要发扬“泥腿子”精神,真正沉下身子、放下架子,走进田间地头,坐上农家炕头。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建立“三同三访”工作机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定期走访困难户、走访产业户、走访乡贤户。要像贵州毕节的驻村干部那样,做到“五必到”:红白喜事必到、矛盾纠纷必到、突发事件必到、代办事项必到、传统节日必到。通过建立“民情日记”制度,详细记录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绘制“民情地图”,真正做到知民情、晓民意、解民忧。
多用“耳”,倾听民声汇聚民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干部要善于搭建多元化的民意表达平台,不仅要建立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传统机制,还要创新运用“互联网+”手段,打造“线上议事厅”“云端恳谈会”等新型沟通渠道。浙江安吉的“乡村议事厅”就形成了“收集-研判-处置-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让群众的“金点子”变成发展的“金钥匙”。要特别注意倾听不同群体的声音,既要听致富能手的经验之谈,也要听困难群众的实际诉求;既要听年轻人的创新想法,也要听老前辈的宝贵经验。
放宽“眼”,立足当下谋划长远,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基层工作既要解决眼前的“急难愁盼”,更要谋划长远的“发展大计”。在产业振兴方面,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如云南怒江的草果产业、陕西柞水的木耳产业,都是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的成功范例。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商业模式,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同时,要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生态振兴方面,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产业发展。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基层干部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要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干部的“履职清单”。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办,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