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青年干部作为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既需汲取前辈经验,更要在实践中淬炼独特品格。留白是成长的智慧,缝补是担当的底色,通透是立身的根基—— 这三重境界,既是青年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的方法论,更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精神坐标。
于留白处蓄力,在“不急于填满”中积蓄后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留白不是空白,而是为成长预留沉淀空间;不是不作为,而是拒绝“表演式履职”的清醒。贵州毕节驻村书记杨宁初到化屋村时,没有急于推出产业项目,而是用三个月时间“泡”在村民家里,跟着苗族大姐学织锦,帮老人背柴下山,在火塘边听他们讲对日子的期盼。有人催她“快搞点动静”,她却说:“泥土没焐热,种子撒下去也长不好。”这种“留白”里藏着对基层的敬畏。留白,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是把“自己”放在“事业”之后的清醒——就像画师在宣纸留白,不是放弃创作,而是让主体更鲜明;青年干部的“留白”,不是放弃担当,而是让每一份努力都更贴近实际。
在缝补中行远,于“细微处着手”筑牢根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工作像件旧衣裳,难免有磨破的线头、撕裂的缝隙,青年干部的担当,往往就体现在“一针一线” 的缝补上。浙江诸暨“枫桥经验”发源地,90后社区干部王雨晨有个“针线包”:里面装着民情日记本、矛盾调解手册,还有一本记着“张阿姨家漏水、李师傅和邻居因停车位闹别扭”的便签。这种“缝补”里藏着治理的智慧。群众的获得感,往往就来自这些“被看见的小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青年干部最需警惕“眼高手低”,总想着“干大事”,却不屑于“补小缝”。其实,基层的“缝补”从来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调解一次邻里纠纷,是在缝补社会关系的裂痕;解决一个办证难题,是在缝补政策落地的堵点;记住独居老人的用药时间,是在缝补公共服务的盲区。这些“针脚”或许不显眼,但连起来就是民生保障的“防护网”。
以通透立根,以“表里如一”立身行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通透是青年干部的立身之本。思想通透则方向明,作风通透则人心聚,行事通透则底气足。云南丽江华坪女高,青年教师张桂梅的学生周云丽,毕业后回到山区任教。有人劝她“去城里发展”,她却在日记里写:“张老师说‘教育是让大山里的光有处可去’,我见过光,就想成为光。”这种通透是“知与行”的统一。“心明则眼亮,心纯则行正。”通透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选择初心”中练出来的。面对“躺平”的诱惑,选择“奋斗”;面对“捷径”的试探,选择“正道”;面对“虚名”的吸引,选择“实绩”。这种通透,会成为青年干部最硬的“后台”、最稳的“靠山”。
从留白的智慧到缝补的担当,再到通透的品格,青年干部的成长从来不是“跨越式”的飞跃,而是“沉浸式”的淬炼。就像竹子生长,前四年在地下扎根数百平方米,第五年才能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向上——留白是扎根,缝补是固本,通透是守心。 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当以留白积蓄力量,像种子在土里默默扎根;以缝补践行初心,像工匠在细微处打磨作品;以通透涵养品格,像清泉在山涧始终澄澈。如此,方能在时代的画布上,画出既见筋骨又见精神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