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新课标理念落地课堂,切实提升数学教学质效,5月16日,巴中市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开展专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二年级数学组主导,聚焦“倍的认识”教学内容,通过微课展示、多版本教材对比研读、学情精准剖析及教学策略深度研讨等环节,紧扣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着力突破“倍”概念的教学难点,探索构建“倍”的数学模型。
李青老师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握课程核心要求与教学方向,明确“倍”是乘法模型的起点,从“几个几”的乘法意义迁移到“倍”的概念,为后续“比例”的学习奠定基础。 何永红老师横向分析了人教版、苏教版、西南大学版数学教材中“倍的认识”相关例题的特点,她发现,人教版教材主要通过“圈一圈、摆一摆”直观建立概念,苏教版教材着重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西南大学版教材则以操作活动为桥梁,巧妙地将“倍”的概念与乘除法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们在教学中可博采众长,有机整合各版本教材的特色与优势,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打造活力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郝薇老师紧扣教学过程,深度挖掘学生的认知难点。她指出,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可借助直观化教学策略,通过摆学具、分一分等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积累经验,形成对数学概念的具象认知。 陈思涵老师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进行深入剖析。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够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及直观图示,清晰、准确地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这一目标的确立,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指明了方向。 李林芮老师从方法多元分析,建议采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寻找生活中的倍数关系,逐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本次活动通过深度研讨,明确了“倍的认识”教学应紧扣“从直观到抽象”的路径。老师们积极整合优质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助力学生在观察、操作与思考中扎实掌握数学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