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年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持续发力,通过“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的深耕细作,越来越多的社区矫正对象重拾生活信心,完成了从“迷途者”到“知返人”的蜕变。在该法施行五周年之际,市局组织了“我的社区矫正故事”征文活动,活动共收到征文123篇,经过专家严格评审,评选出20篇优秀作品。
为共同见证在法与情的交融中,社区矫正如何书写出新时代“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动人篇章,成为照亮更多人的精神灯塔,成为更多社区矫正一线工作者的样板和榜样力量。我们推出“我的社区矫正故事”优秀作品系列连载,让这些承载着生命重量的故事走出档案柜,让公众看见社区矫正背后的法治力量和人文温度。
长宁县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副大队长:路瑶
每天清晨,当“智慧矫正中心”的大屏幕亮起,流动的数据勾勒出法治的脉络,我的目光总会不自觉地掠过窗外——那里有一株新栽的乔木,它的枝干被支架稳稳地牵引着,向着阳光努力生长。这幅景象,总让我想起八年前初到司法所的日子。那时,看着“社区矫正”四个大字,我心中满是疑问:社区矫正到底是什么?
从“司法所”到“执法大队”,变的是格局,不变的是“校准”的初心
2017年,我在龙头司法所。那是个“小天地”。我们用手写记录每一次谈心,用脚步丈量每一个活动边界,用“婆婆嘴”化解家庭矛盾。那时的社区矫正,真像个“补锅匠”——哪里漏了补哪里。记得有一次,社区矫正对象老李被拖欠了工钱,情绪激动,眼看就要出事。我和同事连夜找到包工头,摆事实讲法律,磨破了嘴皮子,终于在凌晨三点帮老李讨回了血汗钱。还有一次,社区矫正对象小张突发急病,家人不在身边,我们二话不说,开车送他去医院,挂号、缴费、陪护,直到他家人赶来。那时候我就明白,社区矫正不是冷冰冰地“盯着”犯过错的人,而是陪着人变好。
而2025年的今天,我来到社区矫正执法大队。这是“大格局”!智慧矫正中心的屏幕上,200多个对象的数据信息实时跳动,大数据精准分析着他们的行为轨迹和心理波动。我们与法院、检察院、民政等部门紧密联动,教育帮扶、就业支持、心理疏导,环环相扣,形成闭环。现在的社区矫正,更像一位“园艺师”,用科技的“剪刀”精准修剪歪枝,用社会的“养分”精心培育新生。
八年变迁,从“单兵作战”到“系统治理”,是格局之变;但“把迷失的人校准回正途”的初心,从未改变!就像我们佩戴的社区矫正徽章,时间会让它从锃亮变得温润,但“司法”的光芒,始终闪耀!
从“管得住”到“矫得好”,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渡人”的信仰
曾经,我也以为社区矫正的核心就是“管”——管行踪、管行为、管思想。直到社区矫正对象陈某解矫那天,他说:“你们总说‘矫正’,其实,是教我重新认识自己啊!”这句话,像一束光,瞬间照亮了我:社区矫正不是冰冷的监管,而是温暖的“渡人”。
今年,我们组织“写一封家书”活动。200多封信,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最朴素的忏悔与滚烫的希望。其中有父亲写给他刚上小学的女儿:“亲爱的女儿,爸爸会一直在你身边陪你长大,永远爱你”,有儿子写给父母:“原谅儿子曾经的荒唐,现在每月我都会去公益劳动,就像你们从小教我的踏实做人”“以前总觉得赚钱最重要,现在才懂,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才是最大的幸福……”。这些信件,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社区矫正的终极目标——不是改变一个人的身份标签,而是唤醒一个人内心的力量!
八年探索,从“刚性约束”到“柔性矫治”,是方式之变;但“相信人皆可塑”的信仰,从未动摇!
从“特殊人群”到“社会细胞”,变的是视角,不变的是“共治”的担当
刚工作时,难免会把社区矫正对象视为“特殊人群”。但深入接触后,我看到了他们作为父亲、女儿、社区一份子的真实身份,看到了他们背后家庭的期盼与泪水。去年冬天,社区矫正对象周某矫正期满。她一直在外地务工的父亲,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风尘仆仆地陪她来办理解矫手续。走出大门那一刻,这位沉默的父亲突然红了眼眶,哽咽着说:“闺女,走,回家!今年过年,咱家终于可以好好团聚了……”那一刻,我心头一震:我们矫正的是“一个人”,托起的却是“一个家”!
如今,我们大力推动“社区矫正+社会治理”融合。解矫对象老吴,现在成了社区义务普法宣传员,用自己的经历警示他人;曾经叛逆的小赵,加入了“新生志愿服务队”,在社区环境整治中干得热火朝天……当曾经的“问题对象”转身成为“社区榜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重生的光芒,更是社会治理升级的希望——每一个被“校准”的生命,都在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八年成长,从“个案管理”到“社会共治”,是视角之变;但“社区矫正工作者既是执法者,更是社会和谐建设者”的担当,从未卸下!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矫”字何解?
“矢”——是法律的刚性,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乔”——是人性的柔性,是向上生长的希望!
“矫”——就是刚柔并济的艺术,是用法治的“矢”,校准歧路之“乔”。合起来,便是“以法为矢,校准人生的生长轨迹”!
所以,什么是社区矫正?它既是法律的刚性标尺,丈量着公平正义的尺度;亦是文明的柔性刻度,承载着人文关怀的温度。它在矫正对象的伤痕与希望之间,在迷失与回归的轨迹之上,精准地丈量着——法治中国最温暖的尺度!这,就是我们八年如一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