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下午,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千载星纸,青衣传韵”非遗传承队前往乐山909基地,开展参观学习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引领队员深入了解我国核工业发展历程,汲取红色文化力量,切实践行青年担当。
(团队成员合影)
乐山909基地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诞生地,承载着“两弹一星”精神的厚重底色。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院部旧址。旧址内,由鹅卵石砌成的房屋和简朴的陈设,直观展现了当年科研人员艰苦的工作环境。讲解员介绍:“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科研人员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核动力事业的执着追求,他们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煤油灯熬夜赶方案,却从未动摇过‘为国铸剑’的信念。”
(团队参观“成都291信箱”)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与讲解员进行了热烈互动。当讲解员提及“成都291信箱”时,队员们纷纷驻足聆听。这个特殊的通信渠道,不仅是科研人员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更是他们舍小家为国家的无声见证。有队员提问:“当时科研人员是如何平衡保密工作与家庭责任的?”讲解员解释,“三不原则”(不打听、不传播、不泄密)与“三不知道”(不知道去哪、做什么、去多久)是当时科研人员必须遵守的原则,这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从来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由无数人才用青春、智慧甚至生命浇筑的精神丰碑。队员黎俊贤感慨:“老一辈科研人员把个人名字藏进国家代号,却让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名字响彻世界。”这番感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也让队员们深受触动,更真切地体会到科研人员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
(团队正在听讲解员讲解)
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山头指挥部”。该指挥部由两排砖木结构瓦房围合而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共有8间办公室。其中陈列的手摇计算机、泛黄的图纸、珍贵的实物模型,让队员们直观见证了彭士禄院士等科研工作者用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攻克技术难题的壮举,深刻体会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队长刘宋杰在总结时表示:“创新从不局限于实验室,青年在各自领域的深耕与突破,都是国家创新力的生动体现,我们应该用青春力量书写‘强国有我’的答卷。”
此次参观909基地,是一次红色文化与青年力量的深度碰撞,也是一次国家战略与青年使命的生动诠释。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广大青年学子将继续以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时代担当,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