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米易县法院打好司法“组合拳”营造发展“暖环境”

来源:米易法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09 21:53:55

近年来,米易法院紧紧围绕《全省政法系统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文件要求,立足审判职能,持续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能力。

一、提高审判能力强化法治引领

一是服务保障安全稳定的市场环境细化落实《米易县人民法院关于落实<攀枝花市政法机关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20条措施>工作方案的通知》,持续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长效化,严打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恶势力组织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欺行霸市、敲诈勒索、催收非法债务、恶意阻碍生产、强迫交易、寻衅滋事等黑恶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持续推进优化涉企诉讼服务、严厉打击损害企业利益违法犯罪、防范打击民事虚假诉讼等工作,助力企业法治营商环境建设。二是持续完善破产审判机制。在民商事审判庭繁案团队成立破产案件审理合议庭,培养具备审理破产案件专业能力的员额法官,推动破产审判专业化。破产案件统一纳入四类案件监管范围,主动向市中院、地方党委政府汇报案件办理情况,加强与破产管理人的沟通联系,充分运用破产清算、破产重整、破产和解三种模式,有效利用预重整工作方案,积极推动破产案件“软着陆”,2023妥善审结万民农牧公司等破产重整案件2件,重整清算破产债务1.4亿余元,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主动靠前优化服务。组织专人对近五年的涉企案件进行梳理,总结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企业漏洞、风险点,编写完成《民营企业常见法律风险防控160条》,助力企业在民商事活动中合理规避经营风险2023年以来,撰写《米易县金融审判类案件统计分析报告》《米易县物业纠纷类案件统计分析报告》等调研报告10余篇,报送县委、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服依托米易商会平台,开展“护航企业发展”主题法治讲堂20余次,创新搭建“法庭+商会”微信平台,采取“企业点单”的方式发布涉企诉讼风险点提示及典型案例分析50余次。结合全县“项目攻坚突破年”安排部署,开展“一项目一法官”工作,安排员额法官“一对一”为重点项目“把脉问诊”。

二、协同联动涉企纠纷多元化解

一是推广“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突出调解前置,加强矛盾纠纷前端化解、关口把控,立案阶段根据涉企纠纷的不同特点,通过分流机制,引导和鼓励涉企纠纷诉讼主体选择高效的纠纷解决方式加大委托第三方调解力度,严格落实诉前调解30日规定,推动涉企纠纷调解结案。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不同行业人员中聘请了48名特邀调解员参与司法调解,组建由“法官+人民陪审员+特邀调解员”的专业调解力量。2023年以来通过诉前调解模式分流涉企纠纷527件。二是强化部门联动机制与保险证券监管部门建立多元解纷合作机制,与县工商联、县工会、县消委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推广“法院+工会”“法院+商会”纠纷解决新模式联合司法行政机关、县商会、县律师协会等组建涉企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通过健全完善商会调解以及行政、社会组织联合调解机制,形成与诉讼程序有机衔接的纠纷化解新体系,为企业提供多元的纠纷解决渠道。三是积极建设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以调解平台为重要载体,将基层社会治理资源集约到调解平台,努力做到基层解纷力量全覆盖。通过邀请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等方式,对涉企案件实现快速调解通过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音视频、远程网络等功能调处矛盾,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及时性、有效性、规范性。2023年以来通过云平台分流涉企矛盾纠纷288件,以优质高效的诉讼服务,解纠纷促和谐,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数字赋能助推案件办理提效增速

一是诉讼服务智能升级。强化诉讼节点网上监管,当事人即时查询办案进程,打造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区,实现诉讼服务全天候、一站式办理,实现一网通办、一窗通办,避免当事人来回奔波。二是推动涉企案件“一网通办”充分利用“移动微法院”人脸识别、远程音视频、电子签名等技术,对法律关系清晰、争议焦点不多、证据规范齐全或当事人路途遥远不便到庭的涉企纠纷,经双方当事人同意,通过手机移动端在线登录“四川移动微法院”小程序完成立案、送达、开庭、证据交换、调解等诉讼活动,实现当事人指尖诉讼、法官掌上办案。三是大力推行电子送达大力推行电子送达,降低送达成本,提高送达效率,有效缓解“找人难、送达难、回执难、成本高”等送达难题。2023年以来通过人民法院电子送达平台推送案件数666件,电子送达推送率50.18%。发起电子送达1731次,电子送达查看1285次,电子送达查看率74.23%。

 


责任编辑:王思婷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