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找准特色司法路,助推“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来源: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作者:尹之墨 沙库拉美 发布时间:2022-06-14 17:33:17

“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峨边法院以打造文化阵地、优化诉讼服务、培育司法品牌三项措施为抓手,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将彝区特色融入法院工作各个方面,为服务基层治理、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庭里庭外共和谐

特色文化阵地,促进点滴浸润

峨边法院共有6个人民法庭,其中,黑竹沟人民法庭位于峨边彝族自治县西南部的黑竹沟镇,管辖范围包括黑竹沟镇、大堡镇、金岩乡、勒乌乡。在当地,彝族群众占总人口的85%。

1655199250394.png

黑竹沟人民法庭

为切实发挥民族文化的纽带作用,峨边法院将彝族特色融入法院文化建设,选取黑竹沟人民法庭打造特色法治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设置了彝汉双语文化墙,彝族传统道德教育、民族团结标语、移风易俗宣传等内容都被巧妙地绘制在文化墙上,这些既贴近当事人生活,又蕴含着深刻法理的文字图画,帮助法庭唤起当事人的共鸣,为促进民族和谐营造出浓厚氛围。


1655199262970.png

黑竹沟人民法庭的调解室、宣传栏等办公区域,也处处装饰着彝族文化中特有的纹样、图腾,进一步增强了彝族干警和当事人心理认同感。

情理法理两相融

特色诉讼服务,彰显司法担当

为有效化解彝区群众纠纷,峨边法院立足审判执行实际,创新建立起“石榴籽+德古”多元解纷模式,相继在院机关、黑竹沟镇底底古村等地设立“曲木木良石榴籽调解工作室”“洛子布哈石榴籽调解工作室”等4个“石榴籽”调解室,特意邀请熟知彝区民族习惯、风土人情的彝族干部、彝族“德古”担任石榴籽调解员,运用双语调解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收到良好效果。

1655199289267.png

2021年11月,阿侯某某某与丈夫洛子某某二人共同购买了一间价值40万元的商品房。洛子某某支付首付款14万元后,商品房原房主周某某、柳某某将房产过户到夫妻二人名下,并约定未支付的余款26万元待洛子某某在银行按揭贷款后由银行直接支付。

购房本是一件开心事,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22年1月,洛子某某因病去世,留下阿侯某某某与两名未成年子女洛子罗某、洛子军某。洛子某某母亲放弃继承房产,此前购买的房产遂归入母子三人名下。但由于洛子某某的死亡,母子三人一时失去了收入来源,正在办理的按揭贷款手续也随之陷入停滞。原房主周某某、柳某某无法收回剩余房款,只得诉至法院,请求解除此前签订的房产买卖协议。

1655199339128.png

接到案件后,峨边法院迅速组织石榴籽调解室共同开展案情分析。据了解,阿侯某某某无力支付房产剩余款项,也希望解除买卖协议,取回房产首付款解决生活困难。根据原被告共同意愿,石榴籽调解室立即为双方主持诉前调解,石榴籽调解员主动充当起沟通的桥梁,一面为双方寻求利益平衡点,一面从法理、道德、人情等方面劝解双方互谅互让。在调解员的全力斡旋下,原告理解了被告面临的困境,最终达成了双方都满意的调解结果。

完善基层法庭建设,在各法庭配备彝族干警,选任彝族群众加入人民陪审员队伍,构建双语司法服务机制,法院工作逐渐变得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峨边法院还积极推行“云送达”“云解纷”“云庭审”等线上服务,通过人民在线调解平台,四川微法院等智慧平台,引导彝族当事人适时采用在线服务办理诉讼事务,为化解彝区矛盾纠纷跑出了加速度。

1655199425319.png

2022年1-5月,峨边法院网上立案125件,电子送达630人次。石榴籽调解室诉前调解88件,调解成功69件,成功率78.4%。

开门普法零距离

特色司法品牌,丰富人文内涵

为更好地发掘彝区法院文化底蕴,提升法院形象,峨边法院提炼彰显彝区法治特色的司法工作方法,推出以传播彝区法治为主要意义的“法韵佳支”司法品牌,彝族干警被编入品牌推广队伍,在校园、社区、乡镇间辗转奔波,将传播法治文化、开展普法宣传延伸至彝区最前沿。

1655199457688.png

峨边法院通过实地走访、在线交流等方式,充分听取了彝区不同群体的法治需求,以量身定制的普法内容回应着彝区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

为让司法品牌更深入人心,普法活动更富有趣味,各法庭的青年干警也自发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活动策划、案例编写、主题宣讲。青年干警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法韵佳支”司法品牌焕发了新生机。

1655199470379.png

目前,干警们已陆续到彝区乡镇、学校开展宣传活动1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通过巡回审判开展以案说法2次,编排普法微视频6期,普法内容涵盖扫黑除恶、防范养老诈骗、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民法典》新增内容等法律知识,让彝区群众零距离感受法治浸润,进一步提升了“法韵佳支”司法品牌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