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可是不是朵朵花都是新鲜、完整。面对身边残缺的花朵,又该如何培植?武胜县八一小学五年级一班有这么一个男孩子,小培,现在14岁,年龄和个头远远大于同班级的其他孩子,但心智却远远低于同班级的其他孩子。
时间来到2018年那个酷暑难耐的9月,熙熙攘攘的家长带着孩子穿梭于各个教室。身为一年级班主任的刘明清老师正带领孩子们打扫教室,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跟随着刘老师一起忙于着。这时刘老师将一把扫帚递给其中一个孩子时,发现他并没有伸手接,只是呆呆的看着老师笑,刚开始刘老师以为他还小,也许不知道怎么扫,于是就尝试跟他交流,示范如何扫地,并告诉他跟大家一起打扫,他似懂非懂,还是笑。这时细心的刘老师明白了他的与众不同,这是一个身体健全但智力残缺的孩子。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成了刘老师重点观察对象。最开始他像普通孩子一样在教室听课,去食堂用餐,甚至于上厕所也能自理。不过,他跟不上大家步伐,总是远远落在别人后面,于是,刘老师总会扶一下。孩子们的模仿性强,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对小培伸出援助之手,所谓言传大于身教,大抵就是这样。过不了几天,上课时小培竟然旁若无人的在教室打闹或者离开教室,再后来陆陆续续收到了各种“投诉”,打人,吐口水,到处撒饭,像别人扔垃圾……这些事情严重影响班级秩序,刚开始刘老师像教育其他孩子一样去教育他,可收效甚微。于是转换了策略,不把他当成六七岁的孩子,而是两三岁的孩子。当上课时,他不回教室,刘老师就掏出一颗糖,告诉他跟走回教室就有糖吃;当他调皮时,刘老师就叫来其他孩子当面模仿他做过的事情,然后趁机教育其他孩子,让小培观看,耳濡目染,他也就明白了这件事情是不能做的。
六月的时节,已是初夏,在一群短袖中,小培穿着六七件衣服,热得汗如雨下,他不愿脱。于是我连哄带骗,告诉他脱下的话,吃午饭同学们让他排第一,果然乖乖听话。要教育好像小培这样的孩子,我深深明白只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于是刘老师召开班会,发动全体同学一起帮助小培,教他简单的语言和基础劳动,并给孩子们积分奖励,不仅避免了孩子们用歧视眼光看不完美的人,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助人的乐趣和成就感。
时过四年,一群孩子,交上了自己的答案。现在小培学会了说一些同学的名字,甚至对老师问好;用完餐会自己洗碗;跟着其他同学轮换座位;时常能看见他拖地、倒垃圾的身影;将需要家长签字的资料放在他书包里,让他带回去请爷爷签字并带回,他也能做到;如果看到小培被别人指指点点,其他孩子也会勇敢的站出来制止。
让孩子教孩子,让孩子护孩子,让孩子爱孩子。给残缺孩子一份耐心,一点同情心,或许能湿润一颗垂死的心,种下一棵棵正直的树苗。(刘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