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犍为县检察院长江上游(成渝黄金水道)鱼类生态环境法治保护品牌“鱼跃龙门”已创建2周年。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长江生态保护重大决策部署,顺应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严峻形势的治理要求,犍为县检察院结合本地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的背景,切实关注如何有效进行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以贯彻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抓手,探索具有县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在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和公众参与下,通过发挥检察职能与航电企业、科研单位的专业优势,实现政治效益、交通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法治效益及衍生出的旅游效益、科普科研效益的有效统一,打造长江上游(成渝黄金水道)鱼类生态环境法治保护品牌“鱼跃龙门”,进而实现依法治国理念,推动守护生态文明的检察公益诉讼能动履职。 “鱼跃龙门”这个带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品牌,从保护鱼类洄游习性引发,讲述长江上游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检察故事!它蕴含了依法治国和生态文明的双重理念,在长江十年禁渔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国家战略中,用法治的思维去寻找人类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平衡发展之道,整合检察、企业和科研力量,三方发力,为长江上游鱼类生态环境法治保护进行双赢多赢的探索,希望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合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工作举措 检察监督和社会治理相结合。犍为县检察院生态、水务、农业、交通等多部门会签《岷江流域生态公益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加强打击破坏水域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联合巡查岷江流域近30余次,收缴渔具200余件。排查辖区内的超市、餐馆、海鲜市场是否存在销售非法捕捞的渔获物500余次。 公益诉讼与其他检察职能相结合。“鱼跃龙门”品牌创建以来,打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类等刑事案件15件;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9件,通过办案督促追偿修复生态费用10万余元;办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9件,追索生态修复费20万余元;增殖放流13种珍稀鱼类鱼苗共计29.1万尾;监督项目国有公司投入2亿元建成宽4m、深2.5m,全长1.85公里的生态鱼道,近100亩鱼类增殖放流站。 科普基地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犍为县检察院结合占地100亩的生态鱼道、增殖放流站科普鱼类知识,注入法治元素,打造鱼类保护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设计达氏鲟“阿薰”等卡通IP形象、制作普法宣传剧本。今年,在世界地球日和世界法律日,“鱼跃龙门”品牌项目正式挂牌:“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与环境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四川站”“四川省法治实践创新专项课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犍为)工作站”“乐山市检察机关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教育基地”。 品牌打造与法治宣传相结合。打造品牌主题歌曲《生命之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全国省市人大代表现场调研肯定,国内多家中央媒体进行报道,国际在线专程采访中英双语进行播报。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是公益诉讼的检察官,江中精灵逆流而上,跨越生命的“龙门”,回归江河,这种求生的渴望繁衍本能的执着让我们心灵震颤。我们希望违法者幡然醒悟,成为生态保护的志愿者,我们盼望生态保护的呼声传遍世界各地,人人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