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雅安中院召开2025年全市法院学术工作推进会。会议书面传达了全省法院第二十七届学术讨论会及《四川审判》“诸葛杯”征文总结会精神,为在全省法院第二十七届学术讨论会及《四川审判》“诸葛杯”征文中斩获佳绩的干警颁发了获奖证书,发布了一批学术论文重点作者,并向全市法院发出学术工作“全院动员、全员参与”的“动员令”,吹响登攀全国、全省法院学术讨论会、荣誉高峰的“冲锋号”。
会上,部分在学术研究上成效突出的集体和干警代表就学术工作和论文写作作了交流发言:
名山法院
一是强化组织引领,构建学术研究新布局。将学术研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制定相关计划与方案,建立领导责任制,由班子成员带头承担调研任务,形成从上到下全面参与的司法研究组织实施机制。立足文化兴院,打造学习型法院,营造良好研究氛围。
二是锻造专业团队,提升司法研究质量。建立调研人才库,补充专职研究人员,提供经费支持,通过“老带新”、定期培训、分享会等提升调研能力,产出高质量调研成果。
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导向作用。将调研成果纳入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突出个人和团队,通报工作进展,开设内部专栏等,展示调研成果。
名山法院 何 谐
选题源于司法实践,从现实矛盾中捕捉切口。“法答网”一题,便是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其系统功能不智能、检索效果差等困境后,结合年轻化表达创新命题;而计算机犯罪一题则源于对新型犯罪形态与法律适用矛盾的持续追踪。
初期我们通过问卷调研、数据建模、AI对话等多元研究方法夯实基础。在写作过程中,专家指导、跨部门调研及团队协作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通过定期研讨、交叉审阅等机制,通过思想碰撞提升研究深度,实现了研究框架和逻辑的不断优化。
总的来说,学术研究本质是对司法实践问题的系统性梳理,既要以批判性思考揭示矛盾,又要以严谨论证提出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如今“法答网”新增的互动功能与研究设想的契合更印证了扎根实践的学术价值,也激励我们持续以实证研究赋能法治建设。
石棉法院 冯 欢
选题贵在“实践活水”。学术论文的价值源于实践,选题须务实求真,聚焦司法中的难点痛点,研究成果方能反哺实践、优化审判。本文选定民刑交叉案件的实体问题中关于刑事已决事实对后诉民事诉讼的效力这一研究主题,正是源于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刑事已决事实”理解的困惑。
论证重在“理论堡垒”。提出问题只是起点,通过论证将“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升华”才是“交货”的关键。论证离不开观点、理由和证据的坚实支撑。论文观点需旗帜鲜明、逻辑必须严密严谨、证据务必详实可靠。
成文赖于“司法匠心”。“文章不厌百回改”,论文质量提升依靠的是无数次细心打磨。对细节精益求精、对论证过程吹毛求疵,方能彰显论文专业品质和作者的研究态度。论文写作于我而言,是“反刍”也是“赋能”。它迫使我跳出个案的局限,以更系统、更前瞻的视角审视司法实践。也督促我学习体系化的表达和思考,在学与思之间积累经验不断成长。
名山法院 杨 欣
选题以问题为钥。选题应来源于司法实践中的真实困惑,不宜过于宏大,而应聚焦具体问题,确保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深入分析。
核心以据立论。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完善统计方法等形式,“案例归纳—理论提炼—规则建议”的路径为我们后续量化分析及针对性杜策提供了基础来源。
修改是升华过程。论文修改是持续淬炼的过程,需打破“初稿即终稿”思维,经多轮打磨优化逻辑框架。
团队是有力支撑。根据成员岗位和特长分工,循序渐进、定期交流发现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升了论文的深度。
善借外力赋能。通过高校专家辅导、省中院集中培训、一等奖作者经验交流等,在点评与研讨中形成问题意识。
石棉法院 陈永吉
本文是在党中央“大抓基层”与最高法院推动“审判工作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从学术角度对“脱薄”工作开展研究的论文。写作是一个不断追问的过程,部分经验来自于日常体验,例如,在选取理论分析视角时,本文另一作者李卓益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就提到“脱薄”本质是解决组织的发展问题,与脱贫有异曲同工之妙,最终我们选定了新内生发展理论这一视角,从“外源式发展”和“内生式发展”两个面向,全面分析了相对薄弱法院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困境。
语言是思考的边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司法能力这一耳熟能详的日常概念,在搜集资料时便看到了不下十种定义,最终,我们结合工作需求,界定了“脱薄”语境下司法能力的内涵和外延,探究了如何以司法能力提升为纽带、推动内外耦合式发展的新内生“脱薄”进路,令人体会到调查和研究的乐趣。
芦山法院 杨 雪
文章以“立审执”一体化构建为核心,提出审执协同的本质是执行要素合法前置于立、审阶段。选题源于执源治理实践,背景是执行案件高位运行与审执分离体制下协同机制的缺失。当前问题表现为:部分法官机械理解“审执分离”,导致裁判可执行性不足;或过度协同,引发审判受执行干扰等风险。解决路径需明晰协同因子、划定边界、优化流程。
文章引入协同论,指出系统通过自组织优化可实现整体效用最大化,契合审执协同需求。基于审判权与执行权既制约又配合的特性,构建了立、审阶段的协同要素、节点管控及配套机制,形成“立审执”协同流程,最终实现执行要素合法前置的核心目标。全文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审执协同提供系统性优化方案。
秦志远院长对获奖作者表示祝贺并充分肯定了大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做的努力,同时对学术研究工作提出四点要求:
从学术研究支撑法治事业发展、承载重大政治使命和锻造过硬法院队伍三个方面强调法院开展学术研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十分有必要、十分有紧迫性的,两级法院要破除当前普遍存在的学术研究“无精力论”“畏难论”“无关论”,牢固树立起正确导向,为全市法院学术研究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学术研究要围绕时代需求、把握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深化社会治理的迫切需求和人民群众司法新期盼开展研究;要立足问题导向,从当事人的需求、难啃的案件、波动的司法数据中去发掘学术研究方向;要树立改革思维,以人民法院“六五改革纲要”中所提的新命题、老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新思维、系统研究,推动顺应改革需求的务实举措落实落地。
两级法院要知悉底数、知悉短板,更要知悉优势、拥抱优势,以期快速“弯道超车”、汇进主流。在查清问题根源,正视发展方向的同时标清现实方位,正视发展方向和发展优势,推动法学研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本土特色文化相结合,积极培塑学术研究的“雅法特色”。
要从思想上真重视,切实当好学术研究的领航者;要求上真严格,切实当好严正学风的示范者。要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持续强化组织保障,必须把学术研究纳入院长工程、党组议程来推进。同时要注重涵养严谨学风、培育骨干队伍,要注重培育严谨认真、敢于较真的学术骨干,不断强化人民法院各领域的专业化、精细化研究,锻造博学型、专家型研究“生力军”,为人民司法事业向前发展奠定更深厚的人才基础。
在召开全市法院学术工作推进会之前,雅安中院还召开了为期一周的重点论文集中修改培训,将参训作者分为刑事、民事、行政执行综合三组,并邀请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专家学者为参训作者一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