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马边:推进义教优质均衡 夯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基础

来源: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作者:李松青 本史巫果 发布时间:2020-07-20 09:19:12

脱贫奔康教育先行。在国家、省、市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马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和经济快速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全面实施,以全面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标志的攻坚战在马边打响。国家推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省、市推出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配套工程,县政府加大配套资金的投入,经过近四年的努力,马边县“两基”攻坚在2004年圆满接受了省级验收,2010年接受了国家高标准验收,全面解决了有学上和全面消除D级危房的问题,学校布局第一次得到较大调整,布局日趋合理。

7.png

2011年至今,马边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助力脱贫奔康,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事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历经8年艰苦努力,全县义务教育阶段40所学校办学基本条件主要指标达标率100%,县人民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工作职责4个A级指标、23个B级指标自评得分99.5分;公众满意度问卷调查满意率99.83%,学校硬件和设备设施建设配备基本到位,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要求。  

2018年高质量通过省级督导评估验收,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得到全面改善,校际间差距越来越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控辍保学工作基本实现零辍学,无论走到那个乡镇,学校都是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义务教育在新时代已全面步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快车道。

党政重视,全面落实主体责任

马边先后制定了《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规划》《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规划(2014-2018年)》等25个规划文件,做到用规划引领方向,全面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6.png

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长为成员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多次组织召开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与县级部门、乡镇和义务教育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下发部门、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工作职责,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全县上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建立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县级领导、职能部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县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多次召开各类会议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出台《义务教育质量奖励办法》《教育名师、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培养与管理办法》。依法依规落实教育投入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最近一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较上年增长比例为22.8%,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每年为506万元,每年安排用于义务教育资金253万元,占转移支付资金的50%;四年应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4830万元,实际征收4830万元,四年土地出让金收益共6590万元,计提教育资金共659万元,计提比例达到10%。

从2013年起,根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对农村在编在岗教师(含临聘教师)按五个类别标准给予生活补助,并按乡镇类别发放教师工作补贴,两项合计最高达2400元/月,确保了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教育部给予充分肯定,并以《四川马边加大投入 改善待遇稳定彝区队伍》为题进行专题报道。

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制定出台了《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2015-2020年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调整方案(2017-2021》,逐步形成城乡均衡、规模适度、效益较高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经过三年优化调整,全县有单列初中7所、九年一贯制2所、小学31所、教学点58个。城区民建小学、第一初级中学、县实验小学(原光明小学)整体搬迁并投入使用,新增学位3200个,城区学校容量、学位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乡镇下溪中小学、民主中学、苏坝小学已全面完成搬迁并投入使用;教学点的优化改造布局基本完成。

5.png

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奠基”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凡是涉及教育投入问题,不管困难压力多大,县委常委会均全票通过。五年来,全县各义务教育学校征地530亩,投入基础项目资金5.9亿元(县级投入3.6亿元),修建校舍项目86个,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19.1万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11.7万平方米。2018年,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投入资金5200万元,其中2450万元用于校舍维修改造,2750万元用于购置仪器设备,进一步促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均衡。

4.png

2014-2018年,投入“全面改薄”资金1.65亿元,全面实施改薄项目和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先后整体搬迁5所学校,改扩建校舍面积6.24万平方米。

3..png

近四年来,先后投入6406万元用于义务教育装备建设,购置学生计算机2747台,图书35万册,实验仪器和音体美器材按标配备,功能室建设基本到位,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全覆盖。

优化结构,重视提升队伍素质

近三年,全县通过公开招考、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等多途径,选拔招聘教师401人,其中音体美教师63人,基本解决结构性缺编和艺体教师缺乏问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配备达到省定标准,学科教师配置基本合理,小学师生比1:17.7,初中师生比1:15.4。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意见》,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先、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坚持开展新教师入职宣誓大会、教师艺术节、教育优秀先进评选等系列活动,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和使命感。近三年,表扬各类优秀教师、优秀校长226人次,奖励资金50余万元。

开展素质大练兵,以“国培计划”、省级、市级、县级、校本培训为载体,多元化开展教师培训和素质能力提升活动。近三年,投入教师培训经费525万元(县财政预算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69万元),培训教师9932人次。

2.png

制发《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推进学校帮带、校长轮岗、教师交流常态化。三年来,聘任校长37人,交流教师228人,交流校级干部12人。

多管齐下,力促入学机会均等

落实政府控辍保学主体责任,不断完善控辍保学“七长负责制”“部门对口包乡联系制”等行之有效的举措,对不送子女入学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整改。2018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初中均为100%;九年巩固率99.01%。

关爱保障特殊儿童少年入学,落实“两为主”政策,近三年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入学1223人。完善关爱留守儿童体系,建立“留守儿童之家”112个,乡村少年宫11个,全县2789名留守儿童得到关爱。高度重视“三残”儿童入学,落实专项经费,采取“特校就读、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形式,确保“三残”儿童入学,2018年“三残”儿童入学率为100%。

全面实施贫困学生资助免费教育,从2014年起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国家“三免一补”政策和营养改善计划。2018年,义教阶段寄宿制学校36所,每月资助寄宿制学生1.27万人,已发放资助金达2159万元。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500万元,确保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

强化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等有机结合,积极开展以 “诵读经典 感恩成长”“小手牵大手”“阳光下成长”“中小学艺术节”等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校一特色”的校园文化,民建小学的“行知”文化、荣丁中学“笃”文化等特色文化初步彰显。

重视学校常态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根据省、市中小学课程设置的相关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规范管理使用教辅资料,严格中小学收费政策,禁止违规有偿补课。学校安全工作得到加强,校园“三防”等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教育秩序良好。

1.png

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彰扬学生个性。着力校本研修,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开展“二类模式”彝汉双语教学,编写省级通用教材得到省上专家肯定和好评。注重民族寄宿制教育,民族小学省级课题《寄宿制学生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获市人民政府一等奖,5所学校创建为乐山市寄宿制示范校。重视体艺教育,科技创新、艺术节、体育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参加市运动会,获金牌2枚,银牌12枚、铜牌7枚;民建小学、民族小学成功创建成乐山市“阳光体育示范校”;第一初级中学参加乐山市中学生篮球竞赛连续五年获得全市第一名,民族小学张海波同学发明的防火防爆安全开关获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民建小学王佳琪同学“和平海报”获全国一等奖并参加世界巡展。

马边县教育局有关人员表示,马边将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队伍建设,为创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而努力奋斗。(李松青 本史巫果)

责任编辑:李尤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