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激活传统法治文化理念 焕发社区善治活力

来源:法治网 作者:王辰 发布时间:2025-07-07 16:34:23

    社区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维系社会延续与稳定的文化传统、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植根于本土文化土壤的社区层面的规则实践,因其与民众生活习惯的高度契合,能够成为现行规则体系的有效补充。新规则若想获得实效,一方面要突破社区固有文化惯性的制约,另一方面需融入社区既有的行为模式。挖掘传统文化为构建具有文化认同的规则环境提供了独特优势。传统法治文化中蕴含的内在价值,能够成为丰富社区活力的有效途径。

传统法治文化的现代治理价值

    传统法治文化不仅体现在那些限于规制的概念中,它们通过基于相互尊重、和谐与美德的关系来指导社区生活。其中,“无讼”理念倡导优先通过协商和调解解决纠纷。“德主刑辅”原则重视道德行为,仅在德行未能达到预期时才施以强制手段。“乡约”鼓励地区建立行为规范和标准,促进社区自治,同时减少了对加强内部组织外部依赖的需求。“孝道”则提供了一种代际责任感和尊重感,对于维系家庭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些勾勒出了传统思维过程中使用的伦理和社会框架,可用于影响现代社区发展,提供有益且具有反思性的实践。

    “无讼”的理念在强化社区意识和避免纠纷方面非常有用。它主张不使用对抗性的程序,而是通过相互理解与和平谈判来解决冲突。传统法治文化鼓励使用调解和非诉讼方式,这些都丰富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社区内部融合的趋势。如果社区愿意在现有框架内运用传统智慧处理事务,那么“无讼”理念指导下的调解协商可以成为实用的纠纷预防和解决方案。

    “德主刑辅”也被视为实施文化治理的方式,旨在将道德教育融入社区价值观中,以培养遵守相关规范的道德公民。当社区将德行视为引导行为的基础,对单纯强制性的管理手段的依赖就会显著降低。这不仅增加了个人和社区的责任感,而且通过将其行为建立在美德上,强化管理的合理性。这种治理方式很好地回应了当代社区发展的需求,因为它们需要将传统文化等融入现行体系。

    “乡约”的理念在促进社区自治以及集体决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传统与社区层面倡导的自治价值观相契合,允许社区成员以文化和情境视角以及恰当的方式,为社区制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并具有约束力的规则。通过“乡约”理念指导形成的社区公约与自治实践,使社区能够适应实际发展需要,有助于培养社区共同体的能动性和责任感,强化社区层面的自治和凝聚力。

    “孝道”文化倡导的家庭责任、代际互助与尊老敬老精神,是维系社会基本细胞——家庭——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和睦的家庭关系构成了社区和谐的基础社会单元,其所蕴含的互助、责任与尊重的理念,也潜移默化地滋养着社区成员间的互信与凝聚力,为培育积极的社区文化和公共精神提供了深厚的伦理土壤,这反过来又有助于建设更具社区导向的发展思路。

    运用“无讼”“德主刑辅”这些传统法律理念,可以通过促进社区参与和道德行为来影响发展。这些框架可以在增强社区治理方面发挥功能性作用,使人们成为友好解决纠纷的倡导者,从而减少对强制机制的依赖。将这些传统理念融入当前的管理模式中,不仅能减轻机制压力,还能鼓励更广泛的沟通,以及在社区内形成共同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同样,“乡约”的理念意味着社区能够根据与其文化、规范和价值观相关的需求进行自治,促进了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联互通。此外,“孝道”文化通过向下传递道德行为和共同体标准,进一步促进了社区成员间的凝聚力观念,这反过来又有助于建设更具社区导向的发展思路。通过嵌入这些传统文化机制、理想和理念,社区会发现更符合其文化倾向和身份认同的管理模式。

传统法治智慧融入社区创新治理的路径

    为了有效地将优秀法治文化传统挖掘出来并有效融入社区发展,社区须通过开放公约修订过程、吸引社区成员参与,根据不同利益,设计融合传统法治文化精髓的社区协商程序,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调整。

    首先是修订社区治理公约以融入传统智慧,应以体现对历史价值、习俗以及现实需求的承诺方式进行。依法修订公约或规范的过程,应包含社区成员提供建议的机会,使决策过程能反映文化和社区归属感。此类方法将为社区成员创造主人翁意识、践行集体福祉责任并维持该行为提供机会,将为社区提供渐进式、可持续性发展的机会,因为他们所期望的、具有传承性的行为将通过参与决策过程的实践得到培养。

    其次是在社区内建立植根于传统文化的调解机制。基于传统实践的调解机制,将对恢复社区内部的和睦、和谐产生重要影响。该机制的理念是,本地居民应更倾向于通过沟通和理解来调解局势,而非像许多现代管理体系鼓励的那样采取对抗性立场。预计此类项目不仅将对减轻社区管理负担产生积极影响,还将增强参与项目的年轻人的凝聚力与包容性。调解机制的建立和发展符合“无讼”理念,不仅能有效化解针锋相对的社区矛盾,也能为后续社区发展提供基于文化理念的解决思路。

    第三是组织沉浸式体验,侧重于为同一社区内的年轻人提供实践经验,使其积极理解持续培育社区美德的努力。沉浸式体验要求通过切身体验,使得年轻成员能积极利用社区内的相关资源开展学习,以强化其对社区管理复杂性的理解,并与社区建立并保持积极联系和互动,以期为社区发展更好建言献策。

    此外,传统仪式和具有文化意义的活动是培育制度化治理下社区联结的重要途径。此类场合可以强化社群群体的共同文化认同和纽带,同时促进代际间的共存与合作理念。通过融入传统安排,如节庆活动或文化分享活动,社区可以依靠文化提供的叙事来增强其团结感和认同感。节庆活动鼓励成员对社区采取更具包容性的态度。将传统节庆活动融入社区建设,意味着新模式最终将利用与文化的关联性来增强社会内部的凝聚力,并确保持续地参与和团结。

传统法律智慧与社区善治的融合展望

    将“无讼”“乡约”等原则融入社区发展体系,还能带来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深化植根于群体认同中的社区意识和责任感。地方治理结构的传统元素还创造了在文化上能够适应地域特殊性的黏性。将传统法治文化嵌入社区发展的背景中,能增强其在发展中的有效性与和谐性,填补社区在现代体系发展下所遗留的部分空白。这种契合指明了一条路径,通过持续评估、嵌入并应用于当下理念,以培育繁荣的社区,其叙事反映的智慧通常植根于文化所蕴含的历史背景。随着社会复杂性的不断变化,历史智慧与现代性的交叉点,需要一个复杂的文化视角。因此,目标不仅在于保护文化身份,更在于实现具有重大意义的伦理行为和发展框架。实际上,传统法律原则的结合具有变革社会的力量,它能将群体紧密联结,并在其间建立信任。弘扬诸如“孝道”等价值观,能确保一定的道德基础,促进互惠透明的交往,从而增强同辈间的信任。将这些深深植根于文化的价值观付诸实践,在代际间建立起牢固的实践纽带,这对社会平衡和整体思维至关重要。“德主刑辅”的伦理将灌输于社会,从而减少冲突,增强集体责任感,并再次增进同辈间的信任。当所有这些理念将人们彼此联结,由此产生的基于信任的体系有助于构建社会运作机制,创造相互提供能力基础的美好环境。

    总而言之,将传统法治文化的部分方面融入社区发展,是实现社区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的内涵需要被继续挖掘探索、适应和超越,以便为追求进步、发展与稳定的新模式腾出空间,这些新模式保存着祖先的智慧,这些智慧亦活在人民的心中。

(王辰 成都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罗霞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