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民法典宣传月】“乐山政法大讲堂”开讲啦!

来源:乐山市司法局 作者:艾 静 发布时间:2025-05-19 09:53:54

1747619671054.png

为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政法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市委“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质量更优”主题实践活动、全市政法系统“七改进七加强”工作、“六安”工程和学习型机关建设,不断提升全市政法干警政治素养和业务实战能力,从今年5月起,市委政法委会同市政法各单位举办“乐山政法大讲堂”,为全市政法干警、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律师搭建起同堂培训的平台。


5月16日,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市法院承办的2025年第1期“乐山政法大讲堂”开讲。邀请四川大学法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专家,世界侵权法学会执委会秘书长王竹进行授课。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谭焰委托,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邓鹏主持讲座。

1747619691179.png

王竹教授围绕《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司法解释(一)》的理解与适用,从立法背景、核心条款、司法案例、实践难点等维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既有学理层面的深度剖析,又有实务操作的精准指导,整场授课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有机统一。

大家纷纷表示,深受启发、获益匪浅,为破解执法司法难题、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将持续掀起民法典学习热潮,不断提高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乐山新篇章作出新的政法贡献。

1747619710839.png

大讲堂以视频的形式连线到11个县(市、区)和市法院对口援助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法院,市委政法委、市政法各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干警代表、律师代表在主会场参会。

让我们来听一听,干警们学习后的收获:

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 游鹛

在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推动民法典全面贯彻实施的时代背景下,2025年首期政法大讲堂以《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司法解释(一)》为专题,犹如一场司法实务的“及时雨”。王竹教授在讲座中,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体例结构入手,深入剖析司法解释对民法典规则的具象化支撑,让我们对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他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解读监护责任、高空抛物、危险动物致害等社会关切问题,彰显了司法解释在统一裁判尺度、平衡权益保护与行为自由中的关键作用。作为一名法院干警,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在办案中践行“从实践中来、到理论中去”的思维,将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工作实效,以更有力量、更有温度的司法审判,努力写好守护民生福祉的司法答卷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市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 佘京晏

今天的讲座,王竹教授简要介绍了《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司法解释(一)》的体例,对该司法解释进行了逐条梳理,深入剖析了每一条文背后的法理逻辑。听完讲座,深受启发:其一,司法解释对责任构成要件的细化(如责任比例、过错认定、因果关系划分)为民事检察监督提供了更明晰的裁判标准;其二,多数人侵权责任规则对处理共同诉讼监督具有指导意义;其三,教授强调的"权益平衡"理念启示检察建议应兼顾救济受害人与规范自由裁量。今后将结合实务,精准运用解释强化对侵权类案裁判结果的监督刚性。

市公安局战训支队 胡伟

经过王竹教授对《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司法解释一的深刻剖析和系统讲授,深感司法解释以其精细化规则指导法律适用回应社会关切,凸显权益保护与责任平衡的统一。针对高空抛物,确立“具体侵权人+物业补充责任”的顺位规则,有效守护“头顶安全”;对禁止饲养的烈性犬致害严格适用无过错责任,强化饲养人义务。整个体系通过责任分层与程序衔接,既威慑违法又保障救济,彰显法律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

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科长  庞君

通过乐山政法大讲堂“《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司法解释(一)》的理解与适用”的学习,让我对侵权责任的判定、损害赔偿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调解是化解侵权矛盾纠纷的重要方式。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积极融入“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抓实调解业务培训,指导各类调解组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据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依法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