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复兴之路

来源:古蔺县中城中学校 作者:王康宁 发布时间:2020-09-07 11:53:38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追溯我国近200年来的历史,我国经历了任人宰割的苦难岁月,经历了顽强抵抗的奋斗历程,如今我们正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目标迈进。

积贫积弱之中华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陈天华的《猛回头》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控诉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侵略。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屡战屡败,落后挨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其中,日本对我国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日本反动统治者一次次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1895年侵占台湾和澎湖列岛,1900年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北京,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1914年侵占青岛,1915年提出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巨大的灾难,激起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

奋起抗争之中华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日本侵略者在我中华大地上,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犯下滔天罪行。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进行惨无人道的“杀人比赛”、灭绝人性的细菌实验;1937年12月18日这1天,日军将南京幕府山的男女老幼5.7万多人,全部用铅丝捆绑,用机枪密集扫射,在血泊中尚能呻吟挣扎者,均被刺刀杀戮,并将全部尸体焚化。日军在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多达30万人以上!……日军的种种恶行,罄竹难书!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鼓舞、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奔赴战场,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一个音符都彰显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在救亡图存的非常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平型关大捷全歼日军1000多人,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战果辉煌;淞沪会战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其中,影片《八佰》再现了“八百壮士固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同日军鏖战4天感人故事;台儿庄战役歼敌1万余人,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武汉会战,日军在江西万家岭死伤惨重,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诡计彻底破灭;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重创日军……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走向复兴之中华

“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在崭新的道路上。我们是优秀的中华儿女,谱写时代的新篇章。我们迎着风雨向前方,万众一心挽起臂膀。我们要把亲爱的祖国,变得更加美丽富强……走向复兴,创造辉煌!”歌曲《走向复兴》吹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农业、工业、交通、水利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主席带领我们迈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进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时期。同时,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军事方面,我们强军兴军,我们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我们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战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万众一心、努力奋进,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古蔺县中城中学校八年级7班王康宁   指导老师 徐丽


责任编辑:杨海燕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