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报告文学】乡村振兴的探路者

来源: 作者:桥歌 发布时间:2021-08-03 10:45:21

辛丑年大暑之日,我有幸随四川省散文作家采风团,来到了位于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南华村的“烟雨溪”民俗馆进行了为期3天的采风活动。经过亲身体验,实地观察,深入采访,使我对“烟雨溪”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站在附近龙门羌山远眺,整个“烟雨溪”民俗馆,恰似天上的仙女将一颗五彩缤纷的宝石,遗落在了这翠绿色的大山怀抱;走近细瞧,汉羌文化相揉合的房屋建筑,依山傍水,独特典雅;雕花的木门、木窗和形状各异的石磨、石缸等老旧物件,与硕大的中国结、倒挂的油纸伞巧妙配搭,将远古农耕文化与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巧妙勾联,暗合神接;特别是那众多的楹联和匾额,意境磅礴,经天纬地,或教化,或祈福,或抒情,或表意,博大精深,钻之弥深……

我深深地被民俗馆主人的创意和境界所感动,所折服,所震撼!第一天两次相约采访,他都因为太忙而未能如愿。第二天晚上,等他忙活完后,我们才在前院的石磨拼成的茶座前,头顶满天星辰,脚踩坚实大地,在蝉鸣与蛙鼓的伴奏和周边辛夷花树上的荧火虫照亮下,一边品茗,一边进行着不设防的心灵交流。

45efc67d13d950102d7e9c0da248a02.jpg

特殊经历,造就了独特人生

“烟雨溪”民俗馆主人,乃四川省烟雨溪民宿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绵阳市丝语嫘祖书画院院长蒙绿春。上世纪60年代中叶,蒙先生出身在绵阳市盐亭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华夏国母嫘祖的优良品德和勤劳智慧的基因和神运,在他身上得到了较好的传承。特别是乡下当赤脚医生母亲的言传身教,使他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和良好习惯。蒙先生从小天资聪颖,好学上进,从小学到初中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1981年不到17周岁就应征入伍来到了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铁的纪律和严格的军事训练,使他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4年火热的军营生活很快就过去了,部队领导鉴于他的政治表现和军事素养,决定送他到军校进一步深造。要知道,这种上军校名额,是当时农村兵晋升军官的必经之路,可谓趋之若鹜。他权衡再三,决定将此名额让给其他更需要的战友,1985年他退伍回到了盐亭老家。军营的历练,不仅让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而且使他思想更加成熟,追求更加高远多元。在乡下,他种过地,教过书,养过蚕。特别是养蚕,他把祖宗传承下来的老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当时当地每张蚕种收获46斤蚕茧的最高纪录。后来机缘巧合使他跳出了“农门”,到了县城的邮电部门工作。城里工作旱涝保收,工作量也不算大,因此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每天坚持写日记,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和操练书法。几年下来,他不仅文学知识大增,书法技艺也有猛进,并练就出了别具一格的蒙式书法简体,深得同行高度赞赏。

勤于思考,勇于挑战,这是蒙先生给笔者最先留下的印象。“铁饭碗”虽然好,但按部就班的工作程序和千篇一律的生活轨迹,又束缚了他活跃的思想和追求创造性劳动的机缘。上世纪80年代末,政府机关实行留职停薪政策,他及时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勇敢地离开单位“下海”经商。

他“下海”后的第一项业务,就是在盐亭县城开设第一家冰淇淋制作和销售作坊。蒙先生告诉笔者,社会生活真是千奇百怪,本来这种用水、牛乳、奶油、食糖等为原料做成的美味冷冻奶制品,早在800多年前就起源于中国,后来才逐步传到欧美等西方国家。不知怎么搞的,在我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则好长时间消声匿迹了。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才使人们再次吃上了这种美味可口的清凉降暑食品。他的第二项业务,就是开设洗脚房,在当时的盐亭县城又属首创。有朋友耽心,这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劝他等一等看一看再说。可他认为,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天赋本性,只要遵纪守法,就可以大胆试,大胆闯!结果两项业务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和可喜的社会效益。

勇于追求的他,并没有陶醉在已取得的成就上,而是把眼光盯向了更大的地方。到绵阳去,开辟新的战场。上世纪90年代,城里的茶楼酒店还没有如今这么多,蒙先生适时抓住机遇,在绵阳闹市区开设了一家在装饰上以民俗风格取胜的茶楼,结果吸引了大批有文化懂艺术的文人雅士前来品茗谈天。第一家茶楼成功后,他又紧接着开了第二家,最后达到十家之多。由于他诚实经营,童叟无欺,所以生意越做越红火。通过经营冰淇淋、洗脚房和茶楼等生意,他不仅经济上富裕了,买了车,买了房,而且还结交了不少文化界的高人。

俗话说,经历就是财富。谈起过去,蒙先生如数家珍。他呷了一口茶,仰望着湛蓝的天空说:“我这一生经历坎坷,当过农民,当过兵,当过教员,又当过工人,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怅惘。人生如茶,沉沉浮浮。不过,我还是一直在不停地追寻着……”

50bb31f140e9705a513f7db2c8309cd.jpg

坚守本真,返乡创业建民宿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农村人削尖脑袋往城里钻,使城市人口人满为患,不堪负重,而农村土地却大量撂荒。每每看到这些景象,蒙先生的心就像刀割一样疼。蒙先生深情地对笔者说,我们的发展应当平衡和有序,绝不能顾此失彼。大力发展城市是必要的,但农村土地是祖宗遗留下来的,绝不能丢弃不管。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江似海,绝大部分是通过农业传承下来的。他指着眼前的石磨说:我们的祖先从杜宇开始栽种水稻后不久,就发明了这石磨。几千年来,石磨对人类的贡献何其大也。可现在好多90后都不认识石磨为何物了,悲哀呀!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蒙先生对土地,对农村有着深深的情感和无限的眷恋。于是,从21世纪初叶开始,他就在内心深处谋划如何返回乡村创业的问题,即创建一座既有山又有水,既传统又现代,既住宿又休闲,既能勾起乡愁又能仰望远方的诗意化的农舍山庄。

打那之后,他就不停的打听、寻觅,并在心目中构绘美丽的蓝图。寻找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他开车走遍了四川和云南的许多地方,不是有山没水就是有水没山,还有民风是否淳朴,他都要认真仔细分析考量。2018年冬天,一次偶然机会,蒙先生与好友来到北川擂鼓镇南华村6组这块美丽之地,使他如获至宝。那时候刚下了雪,整个树林银妆素裹,白茫茫一片好干净;一条小溪从山中奔腾而出,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给这寂静的山野平添了几多活力;一座只有5间木质结构的半旧农舍,座落在小溪旁边,像童话世界一般安静,祥和。再一深究,这儿属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境内,羌人勤劳善良,民风淳朴,特别是这儿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古老的羌族文化让这片神奇的土地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更可喜的是,这儿还是早已划定的国家熊猫公园南入口处。真乃“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与原农舍主人的交涉较为顺利,经过磋商,对方竟爽快地答应将旧农舍转让给他。后来在当地相关政府机构和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他又购置了原农舍宅基地周边的一些土地,因山形走势制宜,削高填低,从而为民宿馆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基地,资金怎么解决?这点,蒙先生真是拼了。他除了将自己全部结余拿出来后,还将绵阳城内一栋用血汗挣来的别墅卖掉,全部投入到民宿馆的建设之中。接下来,他就将多年来的知识积累和对未来的诸多希冀,倾注在图纸上,几经修改,一幅融汉羌文化建筑风格为一炉的建筑图纸就成功了。经相关专家审定,均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在整个民宿馆的建设中,蒙先生都亲历亲为,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虽然知晓的人不多,但烟雨溪的泉水看见了,周围团转的青山也可以作证。蒙先生告诉笔者,在修建民宿馆的初期,农舍刚撤完,新建的木料还未备齐,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没有房子住,他与工人们只好在木料上搭起塑料布当作临时的家,真是苦不堪言。据绵阳著名作家、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和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岳定海先生介绍,民宿馆内的雕花门窗、楹联、匾额、石磨、石缸和风谷车等老旧物件,都是蒙先生开着车到农民家里一件一件搜集来的。可以说,馆内的一砖一瓦和每一件珍贵摆件,都凝聚着蒙先生的心血和汗珠。

当地党委政府对民宿馆建设十分关心,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县里不仅修通了南华村的公路,而且专门为其拉来了高压线,建起了变电站。说起这些,蒙先生至今还感慨不也!

“为什么取名烟雨溪呢?”我好奇地问。

蒙先生稍停片刻,字斟句酌地说:“我崇拜苏东坡,特别喜欢他的《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名句。烟雨者,人生历程也。我虽没有苏老夫子的胸襟和旷达,但要追求苦乐随缘、开朗达观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这儿雨水丰沛,雨后周围青山或山顶或半山腰均呈现出朵朵洁白的雾岚,似烟似霞,甚是好看。再加上这汩汩流淌的溪水,于是就有了“烟雨溪”这个名字。”

太有诗意了,好一个现代版的“烟雨雅士”!

笑望着眼前这位50多岁年纪、穿着朴素大方,既有军人坚毅气质又有文化人文雅情怀的蒙先生,笔者内心深处升腾起几多佩服,几多敬意!当今社会,红尘滚滚,人们大都心浮气燥,追名逐利,而将理想、信念、乡愁、历史文化等忘到九霄云外。而他好不容易从农村挤到了城市,并过上了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现在却毅然卖掉城里的别墅,来到这偏远的羌族山寨重新创业,坚守自己内心深处崇高而纯真的文化情怀,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坚定的信念啊!

勇于探索,打造羌寨振兴的“升级板”

烟雨溪民宿馆融南华书院,微型民俗博物馆,南华茶院,辛荑花房,家庭农场和高山游泳池于一体,少了浮华无用的装修,却多了一份返朴归真的情怀,它深植文艺,不仅打造成了有情怀人们的家园,更是文学艺术家及其爱好者的归宿。无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花不同,景各异,与三五好友相聚于此,煮茶听涛,把酒言欢,最是欢颜。由于它与众不同的内饰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已被有识之士誉为当代羌寨中的“世外桃源”。

烟雨溪民宿馆建成后,已吸引来了全国各地无数的观光客和大批文学艺术工作者。他们被这儿的山水所陶醉,为这儿的文化氛围所惊叹。著名作家、四川巴金文学院原副院长、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会长张人士先生来此参观后深有感慨地说:这儿打造得真是太好了!比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更具诗情画意!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在场主义创始人周闻道先生来此后专门创作了一篇名为《一溪烟雨》的散文,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我的感觉是,正要去进行一次生命体验——经过一溪烟雨,到达一处精神的高地;然后再回望走过的路,看自己活成什么样子。”来自辽宁的游客许强非常喜欢这里,她说:“我是一个热爱文字的人,这个地方给了我特别亲切的感觉,文化气息特别浓郁,这些古玩、古件给人的感觉就是有文化底蕴。所以烟雨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宿,而是集文化与文字内涵很深的文旅打卡地。”

二更过半,天上的星星更明更亮,树上的荧火虫越聚越多,夏蝉和田蛙仍不知疲倦地履行着伴唱任务,蒙先生谈兴正浓。笔者不失时机地追问他下一步还有什么打算。蒙先生眼睛一亮,充满喜悦地说: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太伟大,太及时了!农业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农村这块阵地,中华传统文化都永远不可丢!但抱残守缺也不行,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有什么具体打算吗?”我兴奋地问。

蒙先生掏出手机,借着月光和荧火虫发出的光源,一幅烟雨溪民宿二期发展规划蓝图已展现在我的眼前。

蒙先生站起身,领着我来到院墙边,指着前方的坡地说:我想借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劲东风,利用3到5年时间,投资5000万左右资金,打造“烟雨溪北斗七星民宿集群”。 

“什么‘北斗七星’?”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蒙先生像老师授课一样告诉我:在古代中国,“七”才是吉祥数。比如说天生有“七星”;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言、七绝、七律;人体有“七窍”;民间传说有牛朗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等说法和传说。烟雨溪民宿集群的构造,其地理位置正巧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图。天人合一,与烟雨溪追求自然、干净、纯粹、高贵的品质生活相吻合。

哇噻!这蒙先生可真是用心良苦,其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紧接着,蒙先生逐一给我介绍了“七元素”的具体设计构想:一是新建两座羌碉。即在大门入口区修建一座高 10 米,共三层建筑的羌碉。新建的羌碉坐落于烟雨溪畔,和栈道、羌文化广场相融。二是改建民俗博物馆。即在已建成的民俗场景博物馆、多功能大厅的基础上,拟建羌文化广场,设置白石图腾、鼓楼,入口平台处设计羌文化长廊,溪水廊道、 索桥等,充分满足民宿功能需求。三是改建珍今书院。即在南华书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档次。占地约 2.3 亩,以地势分三阶而建。逆溪而上,竹山之上是山泉家庭泳池,也是水景。在竹林、溪流、花果、明月、清风烟雨之间律动着鸟声、泉声、雨声、书声、琴声,给国内七类雅士翘楚做工作室。四是新建七套房的茶院。茶院是羌茶传承和体验创新的阵地,亦是羌茶民宿;是游学、互动、研学、交流、经营之场所。五是新建七套房的星空花房。即在南华岭山腰,莘荑花树下,筑七套花房--悬崖与远山,星月与飘雪,怒马与鲜花,亲情与爱情;羌山原石为柱,玻璃为墙,老瓦,老木、老窗、老石、老味。六是改造七套农舍为民宿。即在民宿集群外再改造七套农舍为民宿。七是新建第七市场。羌族人文丰富,民宿集群日均约300人消费。将游客消费集中创建第七市场。融影院、超市、廊道展厅、咖啡厅、牛圈茶舍、观景摄影台、书画家工作室、羌山农副产品、羌碉式民宿等一体,既是市场,又是艺术场景大展馆。

更可喜的是,烟雨溪民宿馆还将新开辟一座面积约为 50 亩的家庭农场。这样既满足城里来的各色人等从事各种农业生产体验,又可确保民宿集群生活原汁原味的蔬菜、水果、肉类食材的供应。

除以上七大版块外,还将新建羌廊和栈道。羌廊是羌族建筑文化的经典,大山之上,烟雨之间,羌笛悠悠;羌廊和栈道是羌汉建筑文化的互动和展现,传承和创新。不仅可作为烟雨溪民宿集群的休闲散步道,亦可作为羌文化展示长廊、露营廊道等,这样就丰富和创新了廊道的视觉效果和实用功能。

cd3cd98c399202b6466b1bd4bf6382b.jpg

今后坐上直升机或热气球,从上往下观之,建成后的七大元素群,布局如北斗七星,羌廊和栈道像一根丝线,将七大建筑和谐完美地串联于竹海、林花、云溪之间,其景其状,美不胜收!   

笔者再次被蒙先生缜密的思维和宏大的规划所感动,所折服,所震撼!从农村到城市,挣到钱再返回农村,建设新农村。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轮回,而是精神上的飞跃和升华!

乡村振兴,蒙绿春不是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别样的成功之路么?!

 

作者简介

桥歌,本名谯(乔)德春,四川西充人,作家、编剧,四川省戒毒管理局原副局长,现任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已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法制日报》《文艺报》《四川日报》等省以上报刋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体裁作品300多篇;公开出版文学类著作9部,影视剧本4部,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奖项,其业绩已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和《全国优秀复转军人传略》等文献中。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