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雨城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党员干部倾心倾力、攻坚克难,明确地质灾害防治使命担当,强化隐患排查、宣传培训、监测预警、避险转移、应急处置、工程治理,全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强化隐患排查 构筑安全“防线”
联合镇、村对辖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威胁区和人员密集区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隐患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累计排(核)查地质灾害隐患点95处,确定销号31处,核定纳入监测64处,复核已销号隐患点23处,排查在建工程9处,发放 “避险明白卡”和“防灾明白卡”479份,更新制作完成64处隐患点警示标牌、撤离路线牌128张。根据隐患点变化情况,制定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落实监测员、防灾责任人,并全部更新入库,构筑了区、镇、村、组、点“五位一体”安全“防线”。
强化培训演练 夯实避险基础
采取集中授课、播放地灾防治典型案例、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方式组织13个镇(街)分管领导、监测员、国土员、青年志愿者、威胁群众分5个片区进行专题培训,联合镇组织形式多样、注重实效、操作性强、具有代表性的应急避险演练64次,覆盖率达100%,积极开展“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和“青春志愿·守护生命”活动,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切实提高群众在遭受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防灾避险的自救能力。
强化防治工程 搭建防灾“篱笆”
积极争取上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5655.52万元,实施排危除险19处、治理工程8处、专业监测16处、风险调查评估等灾后重建项目,项目均在汛前主体竣工,在5月2日暴雨期间发挥防灾效益。防治工程通过修建抗滑桩、挡土墙、排水沟、拦砂坝、防护网、防护堤等工程防止崩塌、边坡失稳、滑坡及小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减少农村居民的经济损失,筑牢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防护罩,保障正常生活、生产,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保护农村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不被破坏,有力改善生态环境,切实固牢群众生活、生产基础保障,切实消除隐患。
(雨城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