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低处之美

来源: 作者:袁斗成 发布时间:2025-05-21 19:10:11

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我正在泸州东门口观赏数不清的红嘴鸥自由飞翔,充盈了闲情逸志。突然,有同学发来一条微信信息:吴老师走了。我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往事像电影镜头不停在我脑海里回放。在川南小镇念初中时,乡下条件非常艰苦,就在我为是否辍学拿不定主意时,曾经同我一起下河摸鱼捉虾的小吴考上了大学,不知不觉成了我的励志榜样,像一盏灯点亮了命运的方向。

只是不知什么原因,刚大学毕业的小吴患上了精神病,成为乡邻茶余话后的话题。小吴好几次跑到我就读的高中学校来东游西逛,偏偏到了饭堂开饭,大吴会主动找到我,手里还捧着个不知哪儿弄来的瓷碗。即使自己的饭票刚够,我替他打好饭,还像老妈子一样叮嘱他不要乱跑。

小吴隔三岔五来学校捣蛋,我的班主任老师了解到我认识他,而且还是同村的,便给了我十块钱,吩附我把小吴送回家。我把小吴交到曾教过我的吴老师手上,吴老师摇了摇头,那种痛,那种苦,那种失落,只有他自己品尝得到。

后来,我到北方服兵役、南方闯荡,离家越来越远,偶尔回家,我听说吴老师夫妇尽心尽力照顾着小吴,退休后,向来喜欢做厨的吴老就在街边摆个小摊,早出晚归、风雨无阻,挣钱补贴家用。因为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是个无底洞,已是风烛残年的吴老师咬牙坚持着。 只可惜,吴老师终究是血肉之躯,去年清明带着遗憾走了。只是年复一年,无怨无悔,那份沉甸甸的父爱是座大山。同时,小吴成为我思考人的反面教材,不能忘,不敢忘。

原来,小吴凡事争强好胜,初入职场很是好高骛远,人生的规划满满当当:升职加薪、买车买楼,总体来说多少有些脱离了现实。偏偏小吴又不擅长沟通、交流,怎么也走不出心理的“囚牢”。从最初的抑郁,到严重的精神疾病,小吴的人生彻底毁掉了,而吴老师安享晚年的简单心愿也成了奢侈。这种亲情和人生的裂变,却不是孤立存在的,让我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思考。

几年前,我广东中山参加了一次心理活动,面对十几个抑郁症患者,不管是他们的经历介绍,还是现场的言行举止,我明显能感觉他们的苦与悲。有一对父子,年仅20岁的儿子由于患了抑郁症多年,尽管在慢慢康复,看上去比父亲苍老了许多。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师,当场聆听了一位女孩的患病和治疗过程,不停地开导她,生活并不缺美好,关键是善于发现和欣赏,一定要乐观、开朗。女孩认真地点了点头,我心头也仿佛有块石头瞬间落了地。

我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这样的人是长不大的老顽童,肯定不会患抑郁症,因为凡事看得开,不太计较得失,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的确,理想是前行的动力,目标是奋斗方向,勇敢、执着、坚强凝聚了信仰力量,但左右成功的因素很多,知识、能力、机遇等往往缺一不可,而并不只是由车子、位子、票子等坐标糸来衡量。而我们无力改变环境,但自己尽量改变自己,或者是换个活法。

因为我总是像个阿Q,尽量把目标定得符合自己,甚至有意放低。比如,原本能收入一万,我定在八千。完成了,觉得成绩不错,继续轻松前行。没实现,自我安慰差那么一点点,再努力一下就能达到了。道理很简单,再高远、太虚无的目标,长期处于追赶状态却被越拉越远,久而久之,伴随不安、失眠等现象,情绪难免陷入焦虑、迷茫、自责、绝望,产生心理和身体亚健康在所难免。如果每个人都把一亿元定为小目标,相信绝大多数只是自寻烦恼罢了,自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现代人面对工作、生活、情感等形形色色的烦恼,“你有压力,我有压力”很正常。的确,心理问题有个逐步累积的过程,需要加强青少年挫折教育、生命教育非常重要,匹配设立心理健康热线、专门的心理健康机构,建立完善心理干预和救济机制,出现不良倾向及时疏导,病症能得到治疗,帮助他们走出心灵沼泽。 然而现实很残酷,精神疾病往往不可逆转,真正要实现完全康复难上加难,再完善的救助体系只是杯水车薪,始终是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惜和敬畏生命是本能的选择。保持一份乐观的生活态度尤为重要,与其发现心理障碍进行调节和医治,不如从一开始,就懂得规划、管理情绪和人生,不要走那么多弯路,否则连后悔的机会也失去了。追求物质、精神的诗和远方,还有心灵内在的安宁。当然,学会化解、管理情绪,首先要轻装行前,用适合的方式和手段慢慢修生养性,排遣了内心的苦涩、失望,终究会迎来“柳暗花明”的顿悟。

人生是一场远行,真正的风情在于看风情的心情。“高处不胜寒”、“站得越高,摔得越痛”……祖先的哲理名言是对生活和人生的总结,蕴含了无数的智慧,更是一盏盏明灯,点亮了我们前行的旅程。起起伏伏、深深浅浅的命运,无论是平淡是真,还是功名成就,没有谁能够一帆风顺,纵然有万千选择或结果,只有快乐和幸福真正属于自己。或许,关注心理健康、关爱自己,做一个有爱的人、乐观的人,从低处出发或抵达,同样会与美好、幸福遇见、看见、相见,付出与收获神奇地维系着平衡,分享着人世间的风流倜傥、浪漫多姿,点点滴滴呵护着健康是无价之宝,难道不值得追寻和坚守吗?


责任编辑:刘华

最新资讯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