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感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通过路径思维与动力思维交互作用形成的积极动机状态。也就是一种“有盼头、有办法、有力量”的积极心态。助力孩子建立希望感,重点是满足孩子三大心理需要,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研究发现,希望感与孩子这三大心理需要之间具有深层的心理机制关联。
自主需要是希望感的驱动系统。当孩子有了对目标和行为选择的掌控感,便会促使其主动去探索,去规划实现目标的路径。当孩子的自主需求得到满足,就能明确目标,选择感兴趣的事。这种掌控感会驱动他们主动投入、积极行动,不惧困难,为实现目标而竭尽全力。
能力需要是希望感的执行系统。满足孩子能力需要的过程也是孩子成功体验的过程。当孩子的能力需求得到满足,面对挑战时会更有自信。就如同在冒险游戏中,每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自我认同感便会增强,逐渐相信自己“能行”,行动也会更加果敢。此外,这类孩子在遭遇挫折时,往往更善于运用积极的策略解决问题。
关系需要是希望感的支持系统。关系需要也是孩子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的基础。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孩子更易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希望感的持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比如:在遭遇学业挑战时,更倾向于寻求帮助而非逃避或放弃,同时,会运用人际支持找到适应性策略,帮助自己在逆境中维持目标导向的行为。
研究发现,当孩子所处环境能够满足其自主、能力与关系需求时,他们会倾向于把外在要求变成内在动力,逐渐形成"我想、我要、我能行"等稳定信念,从而建立起高希望感。反之,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变得依赖外部奖励,关注外在环境,聚集对未来的担心、害怕、焦虑,缺乏信心。常常会产生“我不知道、我不会、我不行、我不要、我不想”等想法,形成“习得性无助”状态。
帮助孩子建立希望感,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满足孩子自主需要,点燃希望感。首先,要给予孩子有限选择权。在与孩子互动时,家长常常会不自觉地用命令式口吻催促:“快点去写作业!你必须这么做!”这类强硬的表达方式,容易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孩子会不自觉通过磨蹭、拖延来对抗语言带来的压迫感。相比之下,提供“有限选择权”更为有效,例如询问孩子:“你是先写作业,还是先做运动?”其次是给予孩子决策权。如: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需要花多少时间?你决定。用什么方式来锻炼身体?你决定。最后,要带领孩子定制目标。可遵循SMART原则引导孩子制定目标,确保目标具体清晰、可量化、兼具挑战性与可实现性,同时设定明确的时间期限,使其贴合现实。例如:可以带领孩子制定“三个月完成一项技能学习”的目标。每个人都需要通过目标感确认自己的方向。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孩子自主设定目标时,大脑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提升30%,其决策和执行能力显著增强,也表现出更自信。
(二)满足孩子的能力需要,强化希望感的实现路径。首先要重视过程性反馈,随时随地强调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在和孩子沟通时,我们要多关注他们努力的过程。当孩子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时,与其说“你真能干”,不如说“你通过画图辅助来解答的方法很有创意!”其次,帮助孩子重构挫折认知。比如:当孩子在生活中与朋友发生争受挫,我们先安抚情绪,待情绪稳定后,引导孩子聚焦具体问题,理性分析,提取成功经验,寻求外部支持,拓展解决问题的资源网络,从而明白求助是合理且有效的策略。满足孩子的能力需求,能让孩子实现希望感的路径更加清晰。
(三)满足孩子的关系需要,稳固希望感的情感纽带。首先做到每天15分钟“无评价倾听”。如: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用餐时,专注倾听孩子分享校园生活,让孩子充分表达情绪。当孩子倾诉时,我们可以用“嗯”“哦”“对”“这样啊”“明白”“后来呢”等语句回应,承接孩子的情绪。在倾听过程中做到不打断、不评价,积极回应,给予正反馈。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在表达中探索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切实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其次是建立“家庭情感账户”。每周安排一次家庭活动,比如一起做饭、一起运动,一起玩亲子游戏,创造共同经历,就如往“家庭情感账户”里存钱,存款越多,亲子关系越亲密,孩子的希望感也更稳固。最后,组建“希望感共同体”。鼓励孩子与同学组建互助小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家长之间可组成联盟小组,为孩子创造实践机会,如:亲子活动、志愿服务等。这既能满足孩子的关系需求,也能让他们获得来自家庭、班级老师、同学的爱与支持,助力孩子稳固希望感。
希望感的建立并非单一维度的满足,而是自主、能力、关系需要的动态平衡。家庭教育也不是一场孤独的跋涉,而是全家共同参与的成长实验。希望我们都能以满足孩子自主、能力、关系需要为路径,做孩子内心需要的“翻译者”而非“指挥官”,助力孩子建立希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