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眼泪治愈你

来源: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谭尹秋 发布时间:2025-05-22 19:13:57

咨询室里,一个一米八的大男生对我说:“老师,你能接受死亡吗?我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但是当有一天这件事落在自己最亲的人身上时,还是不能接受,我妈妈病得很严重,她昨天给我发消息说,她快死了,让我好好生活。”

我说:“想哭就哭吧......”

听到我这句话,他便嚎啕大哭起来,由于情绪太过激烈,身体也跟着一起抽动起来。接下来的整个咨询过程,他都在一边大哭,一边倾诉。而我只是静静地听他说,听他哭,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给他递纸巾。咨询结束后,他站起来,礼貌地说了一声“谢谢你,老师。”看着他走出咨询室的背影,似乎放松了许多。

在这位来访者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哭对人类的疗愈功能。

又有一次,和同事聊天的过程中,她说到:“现在的小孩真奇怪,有一天有个中学生跟我说他不能哭,哭是不好的,是懦弱的表现。”同样,在咨询室,我也不止一次都遇到过这样的同学,他们总是面带微笑地说着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些痛苦的事情。他们会说:“每次我哭的时候,我的妈妈不仅不会安慰我,还会说嫌我烦,说哭没用。”

那哭泣对我们每个人到底具有怎样的影响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哭的“前世”与“今生”。

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便用哭泣来表达对陌生世界的恐惧,那一刻,稚嫩的婴儿能哭,大人也就安心了,因为这至少表示这个孩子发声器官没有问题。后来他饿了、尿了、困了、不舒服了都会通过哭来表达这些生理需求,一方面是因为他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另一方面也是他对自己身体状态的一种自然反应。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那时候的他可从未想过哭是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后来他渐渐长大,在家里,当他感到难过、感到伤心的时候也会哭,但这时候妈妈会说:“这么大了还哭,羞不羞!”爸爸也会说:“闭嘴!有什么好哭的?哭又解决不了问题!让别人看见笑话。”在学校里,跟同学闹矛盾了,他也会哭。这时候老师会说:“同学间闹点矛盾是正常的,没什么值得哭的,快把眼泪擦干。”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把这些观点内化,并用这些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就把哭和“懦弱”“胆小”“无能”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从那以后,他也就再也不会哭了。他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成了一个勇敢,成熟的好孩子,每天脸上都挂着笑。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并不开心,周围的人和事都缺乏真实感,好像活在了别人期待的世界里,并且产生了一种无力挣脱的束缚感。

看到这里,你们是否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他,或者你身边有很多个这样的他。那么问题是:这样一个面带笑容,从不哭泣的人是不是就真的过得很好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威廉·佛莱从心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对流泪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把流泪分成反射性流泪(如受到洋葱刺激)和情感性流泪两类。在5年时间里,佛莱用特制的小试管收集受试者的眼泪,对眼泪样品进行分析测试。他发现,情感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多,而反射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少。在这些结构复杂的蛋白质中,有一种据测定可能是类似止痛剂的化学物质。根据这一结果,佛莱推测,流泪可能是一种排泄行为,能排除人体由于感情压力所造成和积累起来的生化毒素,这些毒素如果不通过流泪排出,留在体内,将对健康不利。情感性流泪排泄毒素,使流泪者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而对健康有益。

现在想想,在遇到悲伤痛苦的事情时,一场毫无顾忌的哭泣是增加了你的负担还是让你如负重释?我想答案一定是后者。当一个人面临重大事故时,能哭出来反而代表了良好的预后,真正的暴风雨会降临在那些无法用哭泣来表达绝望和无助的人身上。

所以,作为父母,你可以在孩子面前哭,哭完后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刚刚只是感到很难过,跟你无关,而且哭一场舒服多了,爸爸/妈妈知道接下来改怎么做了。”这样你就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情绪示范。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哭是人之常情,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时,每个人都有权利哭。

那么,当孩子在你面前哭的时候,你又要怎么办呢?不要着急知道原因,也不要武断地给孩子贴上一个“懦弱”的标签。默默陪伴孩子,感受他的情绪,如果孩子哭得比较激烈,你可以轻轻拍拍他的背,说:“哭吧,妈妈/爸爸陪着你。”待他哭完情绪稳定后,他便会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情。

说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许多年前,在一个滑雪坡道上,小约翰哭了。他的叔叔走到小男孩身边,搂着他的肩膀说:“肯尼迪家的人都不哭哦。”约翰抬头看着他的叔叔,简单地说了一句:“但是肯尼迪家的这个人可以哭的。”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有小约翰这样的洞察和智慧,更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看到哭泣的意义与价值,给孩子哭的权利,告诉他们:想哭就哭吧!我在这里陪着你。


责任编辑:刘华

上一篇:心如花木 向阳而生

下一篇:隐形的翅膀

最新资讯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