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中国作家曹文轩折桂,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获奖时他说:“对我一生来讲,父亲给我打了灵魂的底子。”
1954年1月曹文轩出生在苏北一个农家,那里以穷而出名。早年他整天喝稀粥,15天才能盼到一顿干饭。所谓干饭也只有几粒米,其他几乎全是胡萝卜做成的。他还吃过一回糠、一回青草。糠是什么,就是从田里打出来的谷子,通过脱米机打出的皮,再碾碎。现在糠是用来喂鸡鸭的,可过去没米吃,人也就吃这糠。这东西吃起来,下咽都难。他吃时,觉得特难吃,他说:“这怎么吃啊?”母亲生气地说:“那鸡鸭不一样吃啊?”他顶嘴道:“人能跟动物比吗?”妈妈无奈地说:“可不吃,咋办?难道要饿死不成?”他没辙了,只好闭着眼吃。可以说边吃边流眼泪。他的童年饥饿像鬼影跟踪着人,撵着人。
他穿的也大多是父亲衣服改做的,甚至还穿过用化肥袋做成的衣服。故乡的冬天特冷,可是他冬天的棉裤却破绽百出,吐出棉絮来,有的地方甚至竟然露出一点儿臀部来,这使他在女孩子面前总觉得害臊、无地自容,一旦遇到女同学,他总会下意识地将身子靠住墙壁或靠住一棵树,尴尬而腼腆地向她们憨笑。
曹文轩父亲曹桂生虽然生活在农村,可是却喜好文学,在父亲的心目中,文学是那么崇高、神圣,父亲热爱阅读,常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古典文学名著,家里也有一些藏书。这让母亲有些不悦,常说:“饭都没得吃了,你还买书,真是作孽哦。”就这样,自学成才的父亲,在当地算是知识渊博的人,后来父亲到小学任教,并且在小学建了一个小图书室,曹文轩便经常进去读书。他父亲是一个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夏天的晚上,只要父亲坐在那里,周围的人就会围拢过来听他讲故事。后来父亲被村民称为“哲人”,有事没事都向他请教,父亲后来担任该校校长。
其他村民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干活,还要放羊,拨草养兔子,可是父亲在物质贫管乏的年代,仍然鼓励文轩多读书。有时妈妈这边让文轩云干活,他不愿意,就偷偷地跑到父亲学校去看书,气得母亲找不着人,就来骂他爸。父亲总是为文轩打圆场。母亲就会骂道:“我看你们吃什么?”文轩就会说:“我吃草,挤出的是奶。”气得母亲没办法。
有一次,文轩跟一个孩子决定去县城看国庆焰火。当时,只有水路通往县城。他身边只有一块钱,还是从父亲的口袋里摸来的。那个大孩子也只有一块钱。这两块钱不能买船票,得留着到城里看电影看焰火时买小食品吃。于是,他们步行三十几里来到县城。到达时,天色已晚,他们向人打听哪儿放焰火,回答是哪儿也不放焰火。此时,他们身体疲乏难熬,便找了个角落倒头便睡。妈妈找不着人,吓坏了,可当文轩回来后,父亲知道是去看焰火,当母亲要打他时,父亲说:“人回来没事就好,不过要写一篇作文啊。”
还有一次,文轩12岁时的一个晚上步行到八里地外的一个地方看露天电影,当他深夜归来时,已饿得不成样子了。他怕惊动父母,便偷偷地上了床,结果父亲听到动静披衣起床,他想完蛋了,要挨打了。当父亲得知他是去看电影时,便问道:“饿了吧?”他还真的饿得不行了,父亲说:“如果想吃,就生火去做,吃饱肚子再睡。“可是他实在没有力气了,于是父亲便生火,煮了一个地瓜给他吃。
曹文轩成功后,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他说:“是父亲用他无限的情趣和恩泽,奠定了我一生积极、乐观、感恩的生活态度。”
曹文轩出生在贫穷的苏北的一个贫困家庭,半个月才能吃一顿干饭,由于营养不良,他体质比较差,经常生病。
在他十四岁那一年,脖子上淋巴结肿了起来,父母以为是上火,于是搞了点凉茶给他喝,可是喝得他都要吐了,肿块依然没消掉。而邻居家孩子同样是淋巴结肿大,没几天就死了,这让文轩非常害怕。而邻居家孩子同样是淋巴结肿大,没几天就死了,这让文轩非常害怕。虽然文轩装着没事,可是他会一个人躲到河边偷偷地哭。
文轩父亲觉得不能再拖了,就把家里养的猪卖贱卖了,还把家里种的树给卖了,带上所有的积蓄去上海给文轩看病。看了很多家医院都不能确诊,文轩脑海里无数次都与家人告别了。但后来一个权威医生说:“不是淋巴癌,只是结核,是能治的。”
于是父亲背着文轩回家了,到了镇上他们看到一个卖鸽子的。那人说:“你孩子病了吧,来买这吃了,病就会好的。”文轩看到这对鸽子很很可爱,如果就这样被别人买去杀了、吃了,他很难受。于是说:“爸,我们买下吧。”父亲一问价格,犹豫了。便问:“再便宜一点。”“这已经是最便宜了。”爸爸问文轩:“你是要吃还是养?”“养。”父亲觉得此后还要很多钱治病,就不想买。文轩马上改口:“吃。”父亲便把全部钱掏了出来,就这样父亲背着文轩还提着鸽子笼走了十几里路回来。后来文轩没吃,而是把鸽子养了起来。
回去后,通过吃药调养,文轩的病好了。同时文轩在父亲爱的滋润下,开始写作。每当回忆起这事,文轩就很后悔,那时自己太不懂事了,同时也更加觉得父亲很爱他。当他获得安徒生童话奖时,第一个电话打给父亲,让父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