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理性情绪疗法在疫情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26 18:18:57

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各大高校的教、工作均受到较大影响。目前疫情防控工作趋势向好,复工、复产、复学工作有序z开展,各地高校已逐步开展学生返校复学工作。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仍可能给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以确保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故发生以后师生情绪稳定,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鉴于认知在个体应对负性事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理性情绪疗法可能为学生应对疫情压力冲击,提高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效性提供充分支持。

     理性情绪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该疗法建立在人类认知之复杂和可变的假设基础上,其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Belief),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后果(Consequence),这就称为ABC理论。我们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

按照理性情绪疗法的观点,人们有无以计数的信念,它包括认知、想法和主意等等。这些信念(Beliefs)是影响情绪和行为结果的直接和主要因素。尽管看起来好像是诱发性事件引起结果,但B处于A与C之间,是A的更直接的原因。人们总是按自己的信念认识A,并按照带有偏见的信念和一定情绪结果去认识和体验A。信念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因为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认知形式。在理性情绪疗法中,主要关注的是合理的信念和不合理的信念,前者导致自助性的积极行为,而后者则会引起自我挫折和反社会的行为。

基于理性情绪疗法的ABC理论模式可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引发的社会生活各方面变化和学校复学后人群聚集是A(诱发事件);疫情危险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安全的过度担忧,担心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疫情引发家庭经济危机问题严重波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常态化抗疫大环境下,这些不利因素可能愈发恶化对学业及职业发展前景预期极度消极,这些是B(不合理信念);相应的情绪低落、迷茫焦虑不安、失眠/嗜睡、厌食/暴食、厌学、人际冲突等情绪和行为反应是C(消极结果)。

疫情爆发的紧急事态下,学生由于面对空前的安全危机及自身能力局限而容易产生无力感,进而陷入绝对化思维中实际上,中国政府“恢弘、灵活、积极”疫情防控措施已然展现出绝无仅有的抗疫效果。西方发达国家仍在疫情漩涡中挣扎的时候,中国已经率先进入到疫情后恢复期同时仍保持着绝对的警觉和严密的防控措施。即使面临着秋冬第二次疫情爆发的风险,复工复产复学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也保持良好的趋势曾被指责为“过度反应的抗议措施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抗疫局势日趋改善情况,将显著降低其作为个体面对天灾时的无力感和绝对化思维

无论是对国家宏观层面还是个人家庭经济生活层面,本次疫情产生的冲击都是巨大的。经济环境遭受的损失我们无法主观上刻意回避,但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在抗疫过程中对经济民生实施的有力保护措施确实产生了力挽狂澜的作用。武汉封城后全国对武汉人民的支援,到扩大封城后国民“衣食住行”基本生活内容较少受到影响的切身体会,无不反映出国家对本次疫情的强大控制力。生活不便和经济萧条只是暂时的困境,目前国民生活已经基本回到正轨经济环境尽管不及疫情,学生就业压力仍然会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先上岗后考证的政策落实就是其一已然处于疫情后恢复期的中国社会,无论是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还是学生个人的学业和职业发展,都会在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支持下逐步改善。

国内的疫情已经基本接近尾声,在接下来的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应尝试通过日常授课、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班会、心理宣传活动中融入理性情绪疗法的ABCDEF治疗方案,疫情相应诱发事件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咨访辩论去领悟——辨识不合理信念,去修通——解析摒除不合理信念推动学生以自身经验和应对策略为基础、验证、巩固合理信念,从而最终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合理常态化疫情应对态度策略若能通过本次抗疫练兵熟练广大学生识别、解析、重塑不合理信念的技能,将显著提高学生在未来遭遇挫折事件时问题解决能力,从而降低学生心理危机爆发几率和提高学生的生活幸福感

 

四川工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胡云龙


责任编辑:阳阳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