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从“心”出发,建设祖国的青年梦

来源:四川工商学院成都校区 作者:朱洪超 发布时间:2021-10-28 22:23:12

健康,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与任何人来说,健康都是一切行动的根本,我们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在大会上强调健康问题是头等大事我们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对于人们来说健康那是一切活动的根本,那么对于国家来说,儿童和青少年就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希望,所以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对于国家那是更为重要了。

对于未成年的教育国家一直都很重视,因为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现在的教育学习也并不是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对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习与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现在国家也为之有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国家提倡的不是强制学习,而是让学生愉快的学习,让学生保持一个愉快的学习心情。

对于未成年的教育,其实生活环境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在生活中,孩子们会根据所见与所闻学习,所以在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一起为他们树立一个榜样,做到言传身教,因为未成年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只有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们记忆更加深刻,同时在生活中学习,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最为深刻的了。

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分数可能是大家最为看重的,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而他表示的只是一个方面的结果,他仅仅代表的是学习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在今年三月份,习总书记也曾强调——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重看重分数,因为那是一时之得,如若没有形成健康的人格那将是不行的。所以现在的“唯分数论”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看中的并非成绩,而是人格,所以家长和老师也应该改变这种观念,多去培养学生一些好的人格品质,在未成年人面前不要过重提及、看重分数,那样可以给孩子们减少很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

现在未成年的犯罪率越来越高了,这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要减少、杜绝未成年的犯罪率,这就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在学校中老师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家庭就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在家中父母要与孩子多交流沟通,多了解孩子平时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也可以建立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其次学校与家庭要加强沟通,相互了解学生在不同地方的情况,最后对于未成年的自己对于法律的认识才是最重要的,要提高未成年的自身素养,才是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的根本措施。

我们身处十四亿人口的中国,农民工的数量那就不言而喻了,这也就让大部分的农名工的孩子不得不与父母分离,留在家中读书学习;这些留在家中的留守儿童基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所以难免会有溺爱等,这些可能会让他们产生惰性思想,因为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与陪伴,他们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帮扶问题也不容小觑。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与未来,对于留守儿童更是时时关怀,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高度重视,减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增加对他们的关爱等,让他们学会独立,学会自理、自学,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现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对留守儿童政策有了一定的政策,在这个政策之上,需要政府和学校等社会中的帮助与支持。政府对于留守儿童需要及时登记等,因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且父母长时间不在他们身边,所以我们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情况,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我们要以一种平常心态去与他们交流接触,不要给他们任何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在学校中,学校应该对于留守儿童更加关注些,在学习生活中,老师应该多开展团队娱乐活动等,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感情,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老师要引导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他们的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除了政府和学校的努力外,父母也要时刻与自己的孩子常联系,即使相隔千里,也要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因为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也就是父母的陪伴与关爱,所以与父母常联系可以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健康了,那么对于一个祖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民,青少年则是祖国发展的潜力股,他们代表着祖国未来的希望,对于未成年的教育和留守儿童的帮扶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时刻把它放在心中,我们才能把它做好,时刻关心未成年的心理变化,减小他们的心理压力,要想祖国变得更加强大,那么我们就要——从“心”出发,建设祖国的青年梦!(朱洪超


责任编辑:刘华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