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用爱关心留守儿童,不再与孤单相伴

来源: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彭溪镇中心小学 作者:邹琳 发布时间:2021-10-29 08:15:11

农村家庭为了改变现状,背上行囊远赴他乡务工,希望孩子可以拥有更好的未来。大多数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孩子经常见不到自己的父母,成为了留守儿童。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大部分儿童乐观,坚强、积极向上,能够面对生活中存在的困难,父母的远去让孩子拥有了这个原本不该有的独立,在应该任性撒娇的年纪却要担负照顾家庭的重任。一部分儿童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善交流,情感自闭,心理素质较差,如不及时引导则会走进误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为爷爷奶奶,对孩子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健康成长教育认识不到位,教育方法匮乏、教育理念落后,致使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表现懒散、怠慢,逐渐对学习失去认识,最终成为社会落后群体。少年强则国强,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全面成长和权益,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有助于未来社会的和谐。

一、学校用爱浇筑学习环境 

孩子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希望。家长外出务工,孩子基本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不是一味教导孩子理论知识,更要给予孩子多点关爱,营造一个充满爱意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更是赋予学生走出农村,拥有美好未来的力量。教师和孩子朝夕相处,了解孩子比家长更多,教师是他们可以信赖的良师益友,教师要勇于担当起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首先,教师要在衣食起居上关心孩子,多点关爱弥补家庭缺失的部分。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要学会照顾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生活上多加引导,孩子感受到关爱,就不会认为自己很缺爱,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父母不在家的空缺,孩子独立成长对家长的依赖程度就在慢慢减少。每当父母回家看到孩子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照顾得很好,在外务工也就更放心了。其次,就学习而言,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应该教育对待学习迎难而上,建立无止境的学习意识,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第三,教他们如何管理自己,控制自己,保护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强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还要注意发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长处,增强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校从担负更多责任的角度出发,尽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爱心与责任和担当让学校需要更多关爱留守儿童。

二、家庭是孩子爱的港湾

大部分留守儿童随爷爷奶奶或亲戚居住,他们对孩子缺乏像父母般的关爱,只是觉得负责好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至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而孩子的心理状态、思想品德这些都疏于管教。家长应该注意这一问题,重视对孩子的关爱,或者转变务工方式,多给孩子一些相处的时间。在外务工时也要多和孩子、教师以及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孩子成长心理变化,在满足孩子物资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给予孩子丰富的精神世界,赋予孩子面对世界的勇气。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最怕出现心理偏差。外出务工的家长应当意识到家庭关爱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依托发达的互联网,家长可以定期跟孩子联系,以解相思之愁;就算没有天天陪伴在孩子身边,也要多和孩子沟通,多聊聊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和孩子敞开心扉,关心孩子的一切,在爱意中长大的孩子很少出现心理偏差。此外,多抽空回家看望老人和孩子,节假日回家陪伴孩子,一定会令孩子欣喜若狂。家长常回家与孩子相处,用爱意滋润孩子的心田。家长也要多和学校保持联系,关注孩子在校的学习状态,与人交往的行为等等,若是发现任何不对劲的地方也可以及时纠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更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事实证明经常与老师联系的家长,他们孩子的品行大都良好,学习比较刻苦。总之,家长要履行好监护职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三、社会关爱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的教育,也需要政府扶持和社会援助,也应获取到社会的共同关注。大多数家庭外出务工也是迫于无奈,寻求不到更好的就业途径,为了全家的美好生活,不得不背上行囊远走他乡。外出打拼留下孩子,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是最痛苦的,在青少年时期正是需要家长关怀的阶段,却要寄宿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孩子内心本就处于脆弱的阶段。政府加强政策调整,落实就近务工政策,增设就业岗位,落实大量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本地就业,减少骨肉分离。加强政策调控,增加本地就业岗位数量,通过出台新政策,鼓励和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尽可能就近工作,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加强农村教师教学队伍建设,自觉加强政策上的引导,保证这一群体在社会上不受歧视、偏见等的影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氛围,同时联系公益组织、民间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积极参与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大学生和志愿者到农村推广教育,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综合上述,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各尽其责,形成合力,留守儿童问题是可以妥善解决的,但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护他们的自尊不受伤害。我们不应该让他们觉得对他们的关心是慈善和怜悯,也不应该让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关心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从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面出发,通力合作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发现孩子有一点点心理问题的苗头时,就要立即制止。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来自于家庭的关注度不够,缺乏父母的关爱,孩子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就做出极端的事。或者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孩子任意妄为,以自我为中心,难以把握好建立自尊、自信的度,反面走向极端。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当给予孩子更多关爱,许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当前这些不良现象正在得以改善,整个大环境下,社会团体、组织、爱心人士都在为孩子提供更美好的成长环境。整个社会也是很关注孩子的成长,在街头看见穿校服的学生,很多人大概率都会很羡慕这样青葱的岁月,正如每年高考时,不论哪个年龄段都在关注着,这是在关注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孩子们是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是国之大事,全社会的关注必定能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好的转机,让留守儿童在阳光成长,不再出现心理问题。(邹琳

 

 


责任编辑:刘华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