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眉山市未成年人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

来源: 作者:余俊英 张欢 发布时间:2023-04-24 15:06:46

眉山市现有未成年人56.5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6.2%。各级各类学校922所(其中民办471所),在校学生44万人。现有留守未成年人21000余人,困境未成年人2600余人(含重病重残、家庭困境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近三年来,市本级财政共安排未成年人救助、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经费216万元。各地各部门严格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例”),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保护状况不断改善。

一、“一法一例”实施基本情况

(一)多措并举,初步形成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一是依法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将“建立健全儿童权益保障机制,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关心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列入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加以推进。二是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了工作开展。三是健全组织机构,市、区县两级均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组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机构,乡镇(街道)和社区明确了相关人员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四是出台《眉山市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细则》《关于将重点青少年群体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

(二)多方位宣传教育,增强了未成年人保护意识。一是多渠道宣传普及“一法一例”。在全市中小学校中推广“一长一课一庭”(即:法制副校长、青少年法制课和青少年模拟法庭)法制教育工作模式,将《未成年人保护法》纳入法治教育内容,并作为课程教学重要内容。东坡区建立“家长夜校”引领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方法,7所学校荣获“全国优秀家长学校”。二是突出未成年人自护教育活动。动员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社区、学校,通过专题讲座、录像观摩、自护培训班等形式,为未成年人讲授法律、心理、防灾避险等自护基础知识。利用学校场地,举办模拟法庭、以案说法、意外事件情景演示等活动,使未成年人在模拟体验中强化自护意识,掌握自救互救技能。

(三)部门联动各司其职,基本形成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一是公安、文广新、城管、食药监、工商等部门联合加强对学校周边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室、网吧、出租房屋等场所开展清理整治,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二是教育部门加强对留守儿童少年、进城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和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家庭贫困孩子等特殊群体入学问题关爱和管理,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不辍学。三是民政部门对收容的流浪未成年人实行分区管理、分类救助、落实专人管护,开展家庭监护及需求评估,伙食标准、居住环境优于成年人;仁寿县“1685”工作模式被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表彰。四是退休老干部致力未成年人保护,眉山市关工委先后4次分别被中国关工委和省关工委表彰为全国、全省先进。

(四)强化预防犯罪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市、区县两级法院、检察院、公安和司法行政机关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推动司法惩治与行政、家庭、学校、社会预防保护衔接联动。2013年以来,市法院加强源头预防和保护工作,预防惩治侵犯留守儿童权益犯罪试点工作经验被《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刊登;市县两级检察院未检部门对55名涉罪未成年人作不捕决定,不捕率达50%,对涉罪未成年人案卷全部进行封存,确保不批捕、不起诉涉罪未成年人有效回归学校、社会;公安机关共破获校园周边地区对未成年人(学生)进行抢劫的案件25起,打掉抢劫团伙6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2人;司法行政部门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5265人次,办理各类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911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组织体系不完善,责任意识不强。“一法一例”规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并组织实施,团组织协助。目前,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组织推动、联系协调由团市委承担,而此项工作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各个方面,共青团组织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和行政手段,不能行之有效的发挥协调作用。其次,未成年人工作联席会议虽然成立,但议事机制不健全,未落实具体政府牵头部门,联席会议未正常开展工作,相关部门之间缺少配合沟通,信息不互通,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二)未成年人家庭、学校保护存在薄弱环节。一是部分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教育和陪伴的不足不利于未成年人良好习惯、品德、意识和价值观的形成。二是全市学校安全基础能力不均衡,多数农村中小学和民办幼儿园“人防、物防、技防”不到位,学生在校安全存在隐患。三是农村学校文化体育设施比较陈旧,寄宿条件有限,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四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预防工作不足,部分学校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未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化解学生心理问题。

(三)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网络尚未形成。一是网吧等场所有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网络不健康、有害信息侵蚀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建康,负面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二是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较为缺乏。现有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和体育活动场所有限,某些场所虽向未成年人开放,但活动空间小、设施不全、功能简单,远不能满足需求。三是社区、乡镇的“儿童之家”等阵地针对未成年人举办的活动内容单一,教育意义不强,且安全监管脱节,存在安全隐患。四是有的学校校园周边环境差,交通秩序混乱;有的学校周边小店出售劣质玩具和不卫生食品,影响学生健康。

(四)对特殊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不足。我市现有留守未成年人21000余人,其中监护情况差的1400余人,一是家庭监护职责没有得到有效履行。监护形式主要是隔辈监护、单亲监护及亲友监护,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引发的健康、安全、心理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是特殊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多元、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但目前参与部门联动不足,多元化支持不够,社会专业人才参与不足,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技巧方法,造成留守、流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停留于表面化、事务化,工作形式主要是提供常规性物质帮扶。

三、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切实增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市、区县两级政府要深化认识,及时建立起由政府牵头,政府有关部门、法院、检察院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加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要明确分管领导,适时调整联席会议成员名单,厘清工作职责,搞好统筹协调,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二是建议市政府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督查,对本级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和下一级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履职情况进行日常督查,并纳入目标考核,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

(二)完善校园管理机制,强化未成年人学校保护。一是健全家校结合的教育网络,完善“家长学校”有关制度,强化家校共建教育理念,共同促进在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二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和管理,完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要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以及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性侵等安全教育。三是建议市政府逐步加大投入,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四是要充分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特别要加强对困境未成年人和受侵害未成年人的关爱和心理辅导,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依法履职,不断改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状况。一是公安、文广新、食药监、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清除不良网吧和不卫生食品、劣质玩具销售点,加强对音像、图书、影视节目、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管理,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遏制各种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侵害,切实优化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二是增加投入,加强未成年人公益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将公益性未成年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管理和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三是鼓励、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充分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致力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四)突出重点,着力加强特殊未成年人保护。一是推进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民政、司法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作用,推动以家庭监护为基础,以社会监督和政府干预为保障的监护制度落实,督促、指导家长切实依法履行监护职责,落实家庭保护责任,推动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紧密衔接。二是尽快对全市困境未成年人分类建立信息台账,明晰保障对象和范围,实现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四是进一步增加专业工作者的配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特殊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化发展,加强对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帮助树立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有效化解和疏导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三是着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政策扶持、产业调整和就业培训,为外出务工家长提供更多在家就业、创业的机会,把外出务工家长吸附在当地,从源头上解决留守未成年人问题。

(五)加强司法保护,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一是加大犯罪预防工作力度。注意查找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方面存在的隐患,推动相关职能部门更加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保护。二是努力保护救助未成年被害人。扩大未成年人法律援助覆盖面,把未成年人受虐待、被遗弃等纳入法律援助范围。三是严厉惩处各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对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犯罪,依法从严从快批捕、起诉,加大打击犯罪力度。

(余俊英  张欢)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