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甘孜州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检察官融网进格”活动 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来源:甘孜州人民检察院 作者:巴呷 丽娟 发布时间:2022-11-17 09:22:14

今年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开展以来,甘孜州检察机关积极发挥检察监督作用,深度参与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结合我州重要时间节点,以两级检察院维稳备勤责任区域和联系乡镇、村(社区)所在网格为矩阵,聚焦虫草、菌类资源采挖期和边界纠纷等区域治理难点,深入开展“检察官融网进格”工作,为有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增添检察力量。截至目前,全州检察机关347名干警对接369个网格,搜集掌握安全隐患、生态环保等方面监督线索420条,帮助农牧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63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9件,化解率达100%。

聚焦定分止争,强化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一是延伸检察服务触角。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平台,开展“检察官带案进网”“检察长下基层接访”等活动,持续推动检察监督触角延伸到虫草、菌类资源采挖点、农牧民“家门口”,前置刑事和解平台,综合运用领导包案、专案接访、释法说理、 联合调解等方式,将网格内婚姻家庭邻里、民间非法借贷等各类 矛盾纠纷“闭环式”化解在网格内,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乡镇”。截至目前,两级院领导包案 106件,化解重大社会性矛盾纠纷 7 起。二是推动法宣教育前置。坚持精准普法与网格工作融合推进思路,整合全州两级检察机关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聘用制书记员等力量,组建机动灵活的普法小分队,深入虫草、松茸资源采挖区、牧民定居点、寺庙,根据群众法治需求、社会热点难点等,定制法治宣讲“套餐”,双语宣讲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防范养老诈骗、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相关法律知识,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各类法宣活动230余场次,覆盖群众 51000余人次。三是开展“流动式”听证。针对网格内发生的矛盾纠纷、信访申诉案件,涉及偏远农牧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积极开展上门听证,邀请社区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外部监督力量,通过“申诉人陈述诉求—公安机关说明调查情况—听证员评议意见”三个环节,积极回应群众法治诉求。今年以来,全州检察机关共对司法救助、疑难信访、刑事申诉案开展简易听证和上门听证26件,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办好实事好事、不断彰显为民司法情怀。一是推动服务走深走实。坚持检察长带队下访、“第一书记”常驻联系点、两级院检察干警分批轮流走访制度,围绕食药品领域、用电用水安全、法律咨询等群众关切点,制定“菜单式”帮扶措施,为农牧民群众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元化”帮扶服务。截至目前,推出63项具体帮扶措施,走访群众2479户10675人,立案办理生态资源、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88件,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60件,协调各类资金98.7万元。连续三年开展“食药安全”“饮用水安全”领域公益诉讼,得到群众广泛赞誉。二是织牢特殊人群“保护网”。依托“甘孜绿芽”未成年人检察室,推动132名检察官下沉网格内230所中小学担任法治副校长,加强与团委、社会组织、社区对接沟通,全面摸排掌握网格内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服刑人员子女、涉罪未成年人等特殊未成年群体权益保护 “底数”,坚持法治教育、心理疏导、生活关爱等“多管齐下”,确保未成年人“帮、教、矫、治”效果最大化。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法治宣讲活动240场(次),心理疏导22人次,帮助75名涉案未成年人矫正不良行为习惯,39名监护人改善亲子关系,15名未成年人重返校园。三是常态化开展司法救助。聚焦网格内因案致贫、因案返贫等问题,采取“检察官+网格员+村干部”联动配合模式,强化移送司法救助线索和贫困识别力度,推动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和贫困救助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坚决杜绝因案致贫、因案返贫,实现“应救尽救”,提升农牧民群众司法获得感。截至目前,共办理国家司法救助案件65件90人,发放国家司法救助金 44.5 万元。

实施“检察+”系列活动,促进党群、检民关系和谐。一是“检察+民族团结进家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坚持“州院指导、县院实施”原则,深入开展民族 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广泛动员两级检察干警主动深入农牧民、机关、学校、寺庙,开展“共建对子”“联户联僧”等联谊活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基层基础。截至目前,全州检察机关430余名干警与1800余户农牧民群众、寺庙僧尼结成联谊对子。二是“检察+党建”。坚持党建引领,落实党员干警下沉基层一线机制,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网格内村(社区)、企业开展支部共建、党员结对、开展交流座谈等活动,构建“互联互动、共建共享”格局。截至目前,全州检察机关累计派出党员干部5900余人次,开展共建活动69次,提供“法治教育进学校”“疫情防控进企业”“禁毒宣传进社区”等各类司法服务375场次。(巴呷 丽娟)


责任编辑:王思婷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