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江市东兴区高梁中心卫生院,一个戴着眼镜、面容清秀的年轻身影总是步履匆匆,穿梭在各个病房与诊室之间。他叫周小龙,现年 26 岁,是该院建院以来第一位拥有全日制全科医学硕士学位的医生。2024 年 8 月至今,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已接诊住院患者 120 余人、门诊近 500 人,用专业与温情,在乡间土地上书写别样的青春。
从农村走回农村的 “逆行者”
1999年,周小龙出生在资中县双河镇。儿时,他奔跑在田埂间,亲眼看着拄拐杖的阿婆咳得直不起腰,却舍不得去镇上的卫生院;看着邻家小妹发烧,烧得满脸通红,家里却选择让她熬过去……
明明只要及时医治就能痊愈的病,却在漫长的等待里,把希望熬成了叹息。那些痛苦的画面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一颗学医的种子就此种下。从川北医学院本科到硕士,周小龙一路勤奋刻苦,斩获学业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 10 余项荣誉,在 SCI 及核心期刊发表数篇论文,尤其在呼吸系统与内分泌疾病的研究领域有较深入的学习研究。 毕业季来临,当同窗们纷纷将简历投向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向往着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时,周小龙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选择。他带着全科医学硕士学位证书,毅然回到了乡镇卫生院。面对外界 “不值得” 的质疑,他腼腆却坚定地笑着说:“总得有人回来,我就想成为乡亲们健康的第一道守护者。” 在他看来,乡村更需要专业的医疗力量,这里才是他实现医者初心的地方。
诊室里的“翻译官”与生命课堂
在高梁镇,周小龙面对的患者群体平均年龄超过 70 岁。这些老人习惯用方言描述病情,专业的医学术语对他们来说晦涩难懂。为了更好地沟通,周小龙自创了 “症状方言对照表”,把 “心绞痛” 说成 “心窝子扯着痛”,将 “呼吸困难” 描述为 “喘气像拉风箱”,用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表达,搭建起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去年流感季,周小龙自己也发着高烧、咳嗽不止,却依然坚守岗位,为 80 岁的慢阻肺患者隆昌达精心诊疗。这份敬业与负责,让老人家属深受感动,还特意送来了熬好的草药。出院时,老人执意将自家种的红苕塞给周小龙,那朴实的心意,至今仍温暖着他的心。
然而,这些温暖背后,也承载着生命的沉重。今年春节值班时,周小龙接诊了 83 岁的急性肾衰竭患者熊朝玉奶奶。经过全力救治,奶奶病情好转出院,可半月后却猝然离世。这件事成为了周小龙心底的隐痛,他常常反思:“如果当时坚持转院,如果健康教育更到位……” 从那以后,这个总把白大褂熨得笔挺的年轻人,在卫生院的深夜里会反复翻看患者的病历,进行深入思考。再走村入户时,他不仅看病,还会钻进灶房查看油盐罐子,站在院坝里耐心地给村民讲解如何识别危险症状,努力让更多悲剧不再发生。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下乡巡诊时,周小龙的背包里总是装着血糖仪、血压计、听诊器和健康教育手册。在走访过程中,他见过卧床老人把过期三年的药当 “宝贝” 珍藏,也遇到过糖尿病患者用猪油拌饭 “补身体”。这些场景让他深刻意识到,提升基层健康素养,远比治愈单个病例更为迫切和重要。
入户随访
为患者“翻译”病情
如今,周小龙对自己擅长的临床老年常见慢性病、多发病的诊治与管理,尝试用更多的方式,让乡村患者能得到更持续、更专业的医疗服务。当经常被问及 “能在乡镇待多久” 时,这个习惯用数据说话的医者,给出了感性的答案:“也许未来有无数可能,但此刻我能确定的,是老人们攥着我的手说‘有周医生在,我心安’时的温度。”
暮色渐浓,卫生院亮起温暖的灯火。周小龙认真整理着当天的健康档案,窗台上,病人家属送来的野菊花在晚风里轻轻摇曳。远处农家升起袅袅炊烟,与卫生院的灯光交织在一起,共同绘出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生命图景。而周小龙,正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在这片乡土上,书写着属于医者的大爱与担当。(梁盛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