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峨眉山市实施“七大工程”守牢全域旅游,食品安全

来源:峨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作者:张云刚 发布时间:2022-09-26 14:25:1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舒心的旅游,必有安心的美食。近年来,峨眉山市紧紧围绕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把握文旅消费“吃住行游购娱”中,第一位“吃”的重要性、特殊性,以世界双遗产峨眉山景区、旅游沿线食品生产经营者为重点,统筹疫情防控和旅游食品安全监管,开展“重”宣传、“靓”场所、“提”素质、“强”质量、“优”品牌、“严”监管、“促”示范等“七大工程”,全力守牢全域旅游食品安全,促进旅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重”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以《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四川省景区食品经营安全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为重点,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集中组织宣讲、现场讲解、线上推广等多种方式,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压实旅游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增强旅游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督促其自觉规范行为、诚信经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022年至今,共开展线上线下集中宣传5期,张贴宣传海报1500余份,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

“靓”场所,提升硬件水平。进一步梳理食品生产经营场所标准和要求,结合“五清”行动、“厕所革命”、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充分利用传统方式和“互联网+”优势,开展旅游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可视化、透明化、洁净化、规范化建设,规范旅游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宣传广告、信息公示、文化建设等,打造烟火街区、网红店铺,扮“靓”旅游食品经营场所。

提”素质,强化责任落实。紧紧抓住旅游食品规范生产经营“人”这个核心因素,充分利用集中+自主学习、参观考察、模拟实践等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建立“1+1+N”(法定代表人<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员+从业人员)培训教育考核合格上岗制度,组织实施食品生产经营者内部管理提升行动,完善管理流程、制定考核制度,全面提升旅游食品管理者、旅游食品生产经营者人员素质,强化从业人员岗位责任落实能力。2022年至今,共线上线下旅游食品生产经营培训12期,组织2510人参加培训教育。

(四)“强”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开展旅游食品质量体系建设工程,多部门全维度协同配合,加强旅游食品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引导鼓励旅游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质量认证,建立现代化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制定峨眉山雪魔芋、峨眉糕、峨眉山矿泉水等3个地理标志产品的区域性地方标准。目前,峨眉山市有23家食品企业获得51张认证证书,包括有机认证13张、绿色食品26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9张、HACCP证书3张;4家食品生产企业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评审。同时,鼓励旅游食品生产经营者参加各种合法评选评优和推荐活动,促进旅游食品质量提升,保障旅游食品安全。

(五)“优”品牌,增强竞争能力。将旅游食品品牌建设作为“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围绕峨眉山市“茶药水”三张核心文化名片,开展旅游食品品牌发展工程,引导鼓励旅游食品生产经营者、产品走品牌发展之路,打造旅游食品“区域+个体”品牌,引导竹叶青、峨眉雪芽、仙芝竹尖、峨眉雪等品牌做大做强,推出一批峨眉礼品、峨眉菜单、峨眉名店,提升区域旅游食品知名度美誉度,增强竞争能力,促进旅游食品品牌化发展。

“严”监管,促进规范经营。统筹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公安、消防、应急、住建、景区管委会、乡镇等监管执法力量,每年开展为期6个月的峨眉山景区食品安全领域风险大排查大整治专项监管执法行动。并统一制定食品安全自查表和承诺书,按照自查和整治同步进行的方式,景区所以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并签订承诺书。以旅游季节消费量较大的食用农产品、海(水)产品、肉类、酒类、调味品等为重点品种,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分片区组建联合监管执法组,开展逐户检查验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该整改的实行闭环整改,该查处的立案查处,确保食品生产经营户不“带病”经营。2022年至今,共检查旅游食品生产经营者5000余户次,抽检281批次,查办案件56件。

“促”示范,发挥引领作用。开展旅游食品放心舒心示范创建工程,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建立政府、商家、消费者三方互动的放心舒心消费服务平台,落实“一店一码”,组建“有困难、请找我”消费维权队伍,确保消费纠纷不出店不出景区,打造“好客仙山、宠客峨眉”安全有序、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实行“红黑榜”“周三查餐厅周四查市场”“你我同查”制度,落实全面覆盖+“双随机”监督管理机制,打造一批旅游食品示范区、示范街、示范店、示范工厂等等,以示范带动旅游食品规范化、标准化、品质化生产经营。

(张云刚)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