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春分,镌刻在大地上的黄金分割点

来源: 作者:杨 坚 发布时间:2023-03-31 21:56:33

    

春分.jpg

                                            一

五代.南唐徐铉的《春分日》:“仲春初四月,春色正中分。”春分,恰如其分,春色正中分。春分是最蕴含哲理的一个节气,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是镌刻在大地上的黄金分割点。充满着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的哲理。

这样的节气有两个:春分和秋分,关键词是“平”与“均”。民间有这样的俗语:“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每年3月20日或21日,太阳达到黄经0度太阳光直射赤道是春分。“分”字由“八”和“刀”组成,“八”的本义就是分,象相背之形。加以刀形是为了突出“以刀剖物,使之相别离”的造字意图,切分地球南北的一“刀”,就是赤道。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称春分。

“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春分这一天,太阳位于赤道的正上方,昼夜持续时间几乎相等,各为12小时。古人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历一》记载:“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秋繁露》:“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是最温柔的一把“剪刀”。“不知细叶谁裁除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试问,春分这把剪刀,如何裁剪“杨柳青青,草长莺飞”的一山春草;如何裁剪“小麦拔节,桃红李白迎春黄”的一垄乡间田野;如何裁剪“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青”的一溪春水;如何裁剪“金风玉露一相逢,岸旁无虹挂长雨”的如约而至的桃花汛。

春分,无论南方、北方都是春色满园的大好时节。春分之“分”超越时空,超越线条的几何对称点,是横亘天际的大自然的时钟,是镌刻在大地上的黄金分割点。太阳是最伟大、最无私、最守时、最真诚。每天东升西落,从不失约,不急不躁,不悲不喜,信守永不变更的约定,周而复始的行走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轨道。就地球而言,切分南北的就是赤道。由于地轴的倾斜,赤道和黄道形成大约23.5度的黄赤交角,两个点就是春分和秋分。太阳的升与落,昼与夜,阴与阳,黑与白,彼此消长,相生相克,这就是生命轮回与秩序。

                                         二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既有天文学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又有明显的特征: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华北部分地区外,都进入比较温暖的春天。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麦梳头,麦子绿油油”;“春分有雨家家忙,先育稻子后育秧”;“春分春分,好种花生” ;“春分春分,犁耙乱纷纷”。 当“春分三候”齐集一堂时,春管、春耕、春种序幕由此拉开。

春分是一个阳光温润、花香袭人、蜂飞蝶舞的时节。一个“闹”字把残冬的气息横扫到九霄云外。小麦含苞孕穗鼓鼓囊囊,怒放的油菜花灿如火烧天的晚霞,黄绿相间如印章镌刻在土地上。桃花、梨花、梨花、杏花、堂梨花、核桃花、白刺花.......,知名和不知名好像听到集结号一样,不经意间,繁花似锦,万紫千红,花是大地万物的主宰。花的香、花味、花的色、花的声音、花的千娇百媚,让误入其中人们变成一只只酒醉的蜜蜂、蝴蝶。

春分一个是酿造花的节气,更是一个酿造勤劳、丰收、美好生活的节气。此刻山翠水肥,耕牛奋蹄,乡间的田野,农民驾着耕牛,左手扶犁,右手执鞭,犁起的泥土像一页页翻开的书。趁着大好的春光,让泥土晒一晒太阳,透一透气,不要让泥土板结僵硬,这样不利于庄稼的生长。几只燕子叽叽喳喳的飞过农人的头顶,轻快、敏捷的落在新翻的泥土里寻找的“美食”。浇水、施肥、育苗、播种的春耕管理,理墒、打塘、垫塘春耕备耕,热火朝天。

在我的家乡,春分是水稻育秧的大好时机。育秧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育秧准备农家肥,把冬天里已经积好的农家肥用锄头翻挖晾晒三四天,再用锄头像切猪菜一样把农家肥捣碎、弄细。摊平后再晒三四天,最后用竹筛筛,这时的农家肥像米糠一样的细腻,用蛇皮口袋装好备用。

与此同时,浸泡谷种的准备工作也同时进行。我的母亲浸泡谷种要选择黄道吉日以示对上天的虔诚和感恩。一般要选择属“猴、牛、羊、鸡”的日子来浸种,属“猪”是黑道日子,是不能用来浸种的。这是农人对丰收的期盼,在吉日浸种稻谷发芽率高,这是育秧的关键,更是决定一年的收成。选好吉日,我的母亲把早已留好的谷种像捧着一尊神,小心翼翼的解开口袋的绳子,把谷种到在竹筛里,用双手紧紧攥住竹筛。仿佛攥住不是谷种,而是天地乾坤。母亲端起的是一年的希望,是人间烟火,是一家老小的口粮、果腹之物。母亲用手逆时针旋转竹筛,谷种发出“沙沙沙”的声响,母亲最爱听这声音,母亲觉得这声音是人世间最绝妙的音符是天籁之音。在力的作用下,谷种就像刮起的龙卷风,颗粒饱满的谷种堆在竹筛的中央。“瞎、瘪、烂、歪”的秕谷被筛到竹筛的边缘,母亲用力一扬,往前一甩,就像指挥千军万马,这些有瑕疵的谷子乖乖的被抛出竹筛落在地上。几经反复,优胜劣汰,谷种就选好了。

选好的谷种用蛇皮口袋装好扎紧口袋嘴放在桶里,用水浸泡2天左右。然后放在太阳下晒一天,让谷种增温,接着把谷种放到米糠或松毛里或用破旧衣服包裹,农场俗称“焐谷种”,其实就是催芽。就像农村中的小伙要催婚,女子要催嫁,小媳妇怀孕要催生。催芽也算一件头等大事,当白色纤细的“锥子芽”从谷种探出头,母亲凝重的神色,顿时像绽开的荷花,挂满了一脸的喜悦。当“锥子芽”像冬天下的“马牙霜”,发芽率达到百分之八九十,可以撒谷种了。

秧田的整理也要花费一番功夫。勤劳的农人对秧田的整理的整理很上心,毕竟它关乎一年一家的口粮,马虎不得。整理秧田可以用牛犁、拖拉机“打”、人工挖,这只是初步的整理,起到翻挖泥土,把泥土和水搅拌和匀,这项工作在我的家乡叫“捣烂田”,人要没入齐膝盖深的秧田,劳作起来费时、费力,人和泥浆摸爬滚打。劳作完毕,全身上下沾满泥浆,就像京剧的“大花脸”。理墒、排沟、粑平,这需要人工去做。理好墒,做好排水沟,最精细的活儿把墒粑平,用事的淤泥中劳作,泥浆溅满人一身先准备好的木条或扁担反复来回把墒摊平,把事先准备好的农家肥均匀的撒在墒上,秧田的整理才算结束。

在乡下,能站在秧田里撒谷种的人,都是农活干得最好的。抛撒的仿佛不是谷种,而是沉甸甸的重任。撒谷种是精细活儿,谷种要撒得均匀,这全靠多年积累实践经验。用手抓起一把谷种,紧紧的攥在手中,母指、食指、中指弯曲握拳似鸡蛋状。抛撒时,手腕关节做抛物状的同时三指抛撒谷种,三指就像漏斗控制抛撒谷种的数量和速度。速度适中,控制恰当,谷种抛撒密度合适,有利于秧苗生长,不会出现“露摊”。

一“抓”,一“攥”,一“抛”,一“撒”,是庄严、是神圣,抓住的是节令,攥住的是责任,抛下的是希望,撒下的是谷满仓的收成。乡间的育秧,撒种、泡种、催芽、撒种,撒出希望、责任、收获,是农民对土地的膜拜、粮食的感恩。

育秧像服侍婴儿,精心、细心、用心。谷种撒完后,用准备好的稻草盖在墒上,后来用塑料薄膜代替稻草。薄膜要早揭晚盖,白天要充分光照,保持温度,利于生长。晚上要盖上薄膜防止倒春寒等极端天气冻伤秧苗。育秧期间,秧田是农民去的最勤的地方,“黑老瓦(乌鸦)守死狗”。育秧失败再补撒错过了节令,无法弥补误了栽种,影响一年的收成。育秧要时刻警惕防病、防虫、防冻。温度过高秧苗被“烧伤”,俗称“烧尖儿”。秧苗长到5、6公分,秧苗会“耍风”了,农民才会稍微松口气。“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适时施肥、保暖、灌溉,秧苗长到拃半,就可与移栽了。现在采用旱育秧、漂浮育秧技术,减轻了劳动强度,老一辈农民对传统育秧是怀有刻骨铭心的情感的。

                                               三

春分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春分后,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下雨时会打雷并发出闪电。

玄鸟,即燕子,头部栗色,其身黑白相间。上身黑色,腹部白色,黑白分明,一阴一阳,如八卦太极图;鸣声柔婉,刚脆短促,音质空灵磁性,如呢喃细语;其双翅精巧刚劲,其尾似剪,活泼似精灵,如淬火的洗礼。

“燕”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属象形字。小篆“燕”字,由甲骨文“燕”演变而来,上部演变为“廿”,像燕子的头和嘴;中央部分演变为“口”状,像燕子的身躯;其身躯两边演变为“北”状,像两只展开的翅膀;其下部燕的尾巴演变为“火”,与甲骨文相似,又发生了变化。楷书的“燕”与小篆“燕”字的区别是下部的“火”字,四个点。

燕字由四个偏旁组成,“廿、北、口、火”为四种意象。“廿”指雏燕从孵化出壳到单飞觅食为20天;“北”指“玄”,《说文解字》:“玄,鸟也。”;“口”指指房屋平面图,意指燕子有垒窝筑巢于百姓的屋檐之下。“火” 指阳光灿烂,春暖花开,也兼指南方。“廿、北、口、火”也象征着春风归,秋分去,定时迁徙发行时的轻快、敏捷的身姿。“廿”为口,是燕子的头部;“北”为翅膀,双翅伸展就像一个“北”字

“口”为身,象征雏燕张开小嘴等待父母哺育喂食;“火”似燕尾,来时阳光明媚,去时秋风习习。创造“燕”字时,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有智慧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力。

燕子注定是属于春分和秋分的。春分归,秋分去,与天地心有灵犀,与大自然有着千年的约定,时间的更夫,节令变化的信使。万物皆有灵,其中的玄妙,让人们无从而知。仲春时节,燕子的翩翩倩影掠过桃花汛的湖面,燕子来了,她从不失约。

整个“燕”字记录着燕子的生活习性,一头牵着家园,一头攥着诗和远方。燕子是最精明的“外交家”,也是最懂得距离产生美的“哲学家”。

燕子是有灵性的一种益鸟。它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几个月就能吃掉几十万只害虫。燕子的每天工作几乎都在捕食害虫。农民的朋友,害虫的杀手锏。乡间的农人也最喜欢接近它们,接纳它们。大部分鸟儿的共同点是害怕人。它们的巢都筑在大树或远离人的地方,以免遭到人类的捕捉。但燕子却相反,它们将巢建在农家的屋檐下、房梁上,人们不会故意去伤害它。这就是燕子的高明之处,与人类保持最佳的“外交距离”。让人们像神一样敬奉她,会给大家带来好运,她是春的信使,是吉祥的象征。

燕子的处事哲学是这样的精明。主动与人们交朋友,取得大家的信任,安心地安营扎寨,精心哺育后代。随着燕子后代的出世,燕子频频外出捕食,飞出飞进,雏燕吃食时声嘶力竭的叫声,一地的鸟屎,人们嘴上部说,心理或许会埋怨。人们还没来得及埋怨,燕子携家带口,消失得无影无踪。

燕子的离去,人们心理觉得空荡荡,缺点什么。在心理念叨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她是节令的召唤者,人类情感的抒发者。她“唧”的一声似一道彩虹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又戛然而止,消逝在人们的视野里。她又似最会沟通人类与时间的使者,穿越冬夜漫漫的混沌,带来春分节气的风和日丽,似锦繁花,啁啾鸟语。

                                          四

燕子飞过的天空,那是家园,那是诗和远方。诗人对燕子的吟咏是诗歌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精灵被淹没在诗的海洋里。借燕子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丰富,意韵充沛,情感跌宕。

唐.韦应物《长安遇冯著》:“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元.张可久《凭栏人.暮暮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宋.晏殊《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元.乔吉《天净沙.即事》:“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多愁善感的诗人把燕子矫健轻盈的倩影付笔端,春光之妙,春到人间,燕子担负春的信使。

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宋.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隋.薛道衡《昔昔盐》:“暗牖悬蛛网,空粱落燕泥”;元.周德清《喜春来》:“月儿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比翼双飞”的燕子是爱情的象征,痴情男女缠绵悱恻的情愫,浸润笔端令诗人怦然心动。

唐.郭绍兰《寄夫》:“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元.张可久《赛鸿秋.春情》:“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五代.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燕子代人传书,其情之悲恸,其思之凄切,诗人潸然泪下。

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宋.李好古《谒金门.怀故居》 :“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宋.文天祥《金陵驿》:“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燕子虽无心,但她却是国破家亡,历史变迁,人生悲苦的见正,诗人郁积心中的情绪,如决堤的水瞬间宣泄。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日》:“年年如社燕,漂流瀚海,来寄修椽。” ;宋.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有如社燕与秋鸿,相逢未稳还相送”。漂泊、流浪、寄人篱下 ,烟雨中穿梭的羸弱的身影,诗人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燕子一个亘古不变的神话,飞越古今,辗转千年,如诉如泣,或美、或悲、或离或愁。

“于无声处听惊雷”,一道闪电惊起生命的惊恐与理性的探索。燕子飞过的天空伴随着电闪与雷鸣。

春分是一年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这时乍暖还寒,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交替冲突,云层异常活跃,气流发生碰撞,因此就产生了电闪雷鸣的现象。春分二候、三候:“雷乃发生;始电”。西汉.刘安《淮南子.坠训形》:“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宋.陆佃《埤雅》:“电,阴阳激耀,与雷同气发而为光者”。阴阳二气相激,“其光为电,其声为雷”。唐.元稹《咏廿四气诗春分二月》:“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

春分是需要酝酿与等待的节气。它就像我的家乡过年焐白酒(一种用糯米酿的地方小吃),需要与大自然的水乳交融。糯米与有益菌群的完美融和、发酵、升腾,72小时守候,天地万物,美食才能交给味蕾去享受。等待她的过程是撩人心醉而又令人心碎,她过于柔美又勾人心魄,她注定与“烟雨”剪不断理还乱,因为“烟雨”二字最解愁。其实春分的“烟雨”承载一种闲愁,春雨飘过的天空更是文人墨客的一种情怀。可观、可读、可诵、可品,因为她浸染了人间烟火世俗的惆怅忧伤、悲欢离合。

                                                 五

春分,吃春儿。

春分时节,大自然馈赠人们的美食纷纷上了餐桌。云南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可食用的的植物资源有2000多种,可食用花卉、野菜有400多种。“云南十八怪,四季鲜花开不败”。玫瑰花饼是云南最有地方特色的佳品,也是云南地方小吃的一张名片。

春分是“吃花咽菜”的最佳节令,春分吃春儿,既是视觉上与春天的邂逅,更是味觉上与美食的碰撞。

以花入馔,源远流长。《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饮露食花,高洁而不流于世俗。晋陶渊明嗜菊如命,汉武帝时饮菊花酒,《隋唐佳语录》记载:武则天在花朝节这天游园,令宫女收集百花,御膳房烹制“百花糕”赏赐群臣。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记载了梅花粥的的制作:“将梅花瓣洗净,用雪水煮;待白粥熟时同煮”,梅花粥既美容养颜,又怡养性情,此书还记载了其它以花入馔的烹制方法,例如:神仙富贵饼等。元.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记载了“莲花茶”、“茉莉花茶”的制作方法,鲜花入茶饮流传至今。清代袁枚是名副其实的“花痴”,春食玉兰,夏食荷花,秋食菊,冬食梅,可谓是“采花大盗”。

以花入馔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雅士,以花入馔讲究诗情画意。食花、饮花,提色增香,点缀增鲜,去肥甘之腻,花的色、香、味、形,作为佳肴的点睛之笔。

古人食花是雅人雅食雅事。云南人食花,更接地气。石林人食花处处喷着烟火气,与当地食材、饮食习惯、口味融合。腊肉、乳饼、骨头参、卤腐、鲊、酱,葱、姜、蒜、辣椒、花椒佐之,酸辣鲜香麻,煎煮蒸炒炸。从“阳春白雪”风雅云端,一下跌到“下里巴人”的嘈杂市井。制作简单,吃法花样百出,尽显人间烟火。

春分吃春儿,先吃一口长在“树上的蔬菜”香椿。春分的香椿嫩得水灵,“雨前香椿嫩如丝”,一茬接一茬,到了谷雨,香椿就变得老“杈杈”的,味同嚼木楂,苦涩难咽。石林县境内古香椿树较多,有的树龄上百年,有几抱之粗,树枝繁茂高耸。采椿使用椿钩采摘,紫椿为香椿中的上品。香椿其实就是椿树的芽,香椿是阳气十足的应季佳品,气味极其浓郁馨香。头茬椿极嫩,春分吃春儿,第一口吃下就是“春嫩”。

吃椿先用开水焯一下,去除苦涩之味和亚硝酸、草酸,切段撒上盐腌渍一下。香椿炒鸡蛋、炒肉丝、香椿拌豆腐、拌豌豆凉粉、凉卷粉,凉拌香椿是石林人最常见的吃法。香椿炒鸡蛋,色、香、味俱佳,让人回味无穷。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了香椿拌豆腐,“到处有之,嗜者尤众”,深受人们的喜爱。豆腐的素净与香椿的浓烈完美中和,不好吃才怪。

香椿拌豌豆凉粉、凉卷粉是石林地方小吃的绝配。豌豆凉粉黄中有一抹绿,一股淡淡的豌豆香味,香椿中的浓郁之味与之醇化碰撞,其味、其色,令人垂涎欲滴。一口下去香味宜人,软嫩爽滑,酣畅淋漓。

吃了“春嫩”,品尝一口“春色”。石林人吃“春色”与一种植物有关,密蒙花,石林俗称“羊咩咩花”又称“染饭花”,落叶灌木,高1-3米。每年3-4月开花,花呈粉色,花串是不规则圆锥状,花芳香扑鼻,蕴含淡淡的甜香。密蒙花用来染饭制作方法较为简单:浸泡上色,上锅蒸熟即可。采摘适量的密蒙花用清水清洗干净,放入盆或锅中大火煮沸,调至小火煮15分钟左右,汤汁金黄夺目,把密蒙花捞走过滤留下汤汁。取适量的糯米用汤汁浸泡4小时左右,用勺翻动几次使之浸泡均匀。把糯米放到甄子或电饭锅,30分钟左右饭就熟了。蒸出来的糯米饭金黄耀眼,色泽诱人,清香软糯,吃一口唇齿留香,密蒙花的馨香包裹这金灿灿的糯米饭,令人赏心悦目。

春分吃春儿,还吃“春甜”。吃过“春嫩”,品尝了“春色”,带着露珠成串似钟形的槐花,4-5公分长,宛如一条条“毛辣钉”的桑椹花、核桃花,便是吃“春甜”了。槐花和上面,可炸可煎,外焦里嫩,香甜可口,还能吃出露珠和朝霞的味儿。桑椹花、核桃花,有花名而无花形,吃的是花蕾里的花柱。

桑椹花、核桃花先焯水,焯水时往水里滴上几滴食用油,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颜色,更显翠绿。烹饪时可根据个人喜好佐以辣椒、捣几瓣蒜、酱、豆豉,或腊肉炒食。面甜脆香,色泽碧绿,让人大饱口福。

春分吃春儿,石林人是离不开凉拌野菜的。这是石林人的下饭神器与最爱,就像石林人每顿饭必有的煳辣子蘸水,吃饭不“打”个蘸水,好像丢了魂,吃饭不香寡淡无味。石林人吃的凉拌野菜种类多,以麻、辣口味为主,凉拌香椿,淋上麻油、撒上煳辣子、盐、味精,凉拌枸杞尖、花椒尖、沙松尖、龙爪菜等,煳辣子要现烧现舂现吃,煳辣子是这些凉拌菜的灵魂配料,再佐以蒜泥、醋、酱,吃的就是重口味,吃起来让人神清气爽,图的就是一个爽,够味,鼻尖冒汗,大快朵颐。春分吃春儿,重口味的人吃的就是“春爽”,还有煎南瓜花饼、骨头参炖芋头花、也是人间美味。石林人把春天的美味留住的绝妙方法就是把花做成鲊,干巴菌韭菜花鲊、白刺花鲊,深受石林人青睐,吃花上石林人是最有口福的。

石林人把各种花、野菜吃得“花样百出”,把“秀色可餐”的春天吃进肚子。石林人“吃花咽菜”饱了口福,美了眼福,日子过得幸福。昔日“吃糠咽菜”苦难日子将一去不再复返,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感恩之心,感恩大自然的无私馈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六

春分祭日之俗,是流传最久的皇家的祭祀大典。最早始于周代,祭日原为古代的祭奠仪式,源于对太阳的崇拜、感恩。《礼记》记载:“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习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属皇家级别。

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一般设在京郊。明.清两代春分祭日地点就设在日坛。北京现在的日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坐落在北京朝阳门东南外,又名朝日坛。朝日坛在整个建筑的南部,坐东朝西,太阳东升西落,朝西向太阳行礼祭拜。

坛为圆形,坛台一层,直径33.3米,周围砌有矮形围墙,东南北各有棂星门一座。西边为正门,有三座棂星门,以示区别。墙内正中用白石砌成,坛面用红色琉璃砖砌成高1.89米,周长64米。明朝建成时,坛面用红色琉璃砖砌成,象征大明太阳神。

春分祭日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整个仪式也非常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时,用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迎神、奠玉帛、初献、亚献、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

春分酿酒:祈求五谷丰登。春分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酿酒的习俗。浙江《于潜县志》记载:“春分造酒贮于瓮,过三伏糟粕自华,其色赤,味经久不坏,谓之‘春分酒’”。山西《文水县志》记载:“春分日,酿酒拌醋,移花接木”。

我的家乡石林老百姓也常常酿酒,俗称“甜白酒”,用糯米或包谷面酿制。逢年过节,喜庆吉祥日酿造,俗称:“焐白酒”。在我的记忆里,我的母亲每年都“焐白酒”。每次“焐白酒”前,我协助母亲到豆田、麦地、油菜田里拔一些青草,或是到山上“拑松毛”,青草或松毛堆成小山丘状会产生热量。“焐白酒”需要热量在“甜白酒药”的催化下使其与糯米或包谷面发酵产生有益菌群,在这些菌群的的作用下促使美食的形成。我的母亲是“焐白酒”的好手,很少有“焐”不成功的。“焐白酒”前取适量的糯米用清水浸泡4小时左右,糯米充分吸水软化,用拇指和食指搓捻易碎即可。糯米泡好后放到甄子里用大火蒸,边蒸边往甄子里撒少许水,这样蒸出来的糯米饭软糯适中,中途不能“折火”,“一碰火”蒸熟,“折火”蒸出来的糯米饭“夹生”,“甜白酒”的色、味、口感都会大打折扣。

糯米饭蒸熟后,过水降温是“甜白酒”成功的关键环节。把蒸熟的糯米饭从甄子里倒在事先清洗干净的盆或缸里(农村俗称“褪干净”不能沾上油荤)。糯米饭降温通常有两种方法:撒水或“过河”。一边撒水(干净的井水或自来水)一边用干净的筷子翻动散热,当温度接近37度左右,可以用手探测一下温度,手感触后不冷不烫,撒上甜酒曲搅拌均匀,装入盆或缸里,放置到准备好的青草或松毛里按实盖好。岁月静好,只等花开,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就是如此,美食需要时间的雕琢和等候。微生物的发酵、醇化,让美食呼之欲出。夏秋一般两个对时(48小时),春冬三个对时(72小时)。醇香、甘甜的甜白酒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下出现在眼前,揭开盖子的一瞬间,自豪和喜悦喷涌而出,如果“焐”出“酒仙过路”,身体里涌动的是欢呼雀跃。

春分让人遐想,情趣盎然的习俗:春分“竖蛋”。据史料记载,此习俗起源于四千多年前,以此来庆祝春天的到来。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竖蛋”这中国古老的习俗已演变为“世界游戏”。为什么要在春分这一天“竖蛋”?可能蕴含古人的大智慧,阴阳平衡。据学者分析: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呈66.5度倾斜的地球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对“竖蛋”很有利。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春分正直春天的最美时光,花艳柳绿,阳光和煦,人们心情舒畅,动作沉稳,思维活跃,竖蛋成功率高。

“竖蛋”游戏看似简单,其实充满挑战性。选择一个鸡蛋小心翼翼的把它在桌子上竖起来,这个游戏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手拿鸡蛋的精确度,屏息敛气的专注度。“一力”、“二度”,竖蛋人一气呵成,“竖蛋”成功,一片喝彩,拍手称绝,好运连连。“竖蛋”失败,只好自嘲是“倒霉蛋”。

其实春分“竖蛋”应该讲究技巧。找到三个凸起和由这三个凸起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这个“三角形”,鸡蛋就能竖起来。最好选择刚生下四五天的鸡蛋,此时鸡蛋的蛋黄素带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鸡蛋竖起。

皇家春分祭日和民间百姓供奉“太阳糕”,都是对“太阳神”的虔诚和感恩。食用太阳糕是旧北京流行的春分习俗,属民间祭祀仪式。太阳糕是一种大米面和绵白糖蒸成的圆形小饼。印有红色的“太阳”图案,十分逼真,这个时候食用太阳糕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上面再放一只用面做的朱红的金鸡,引颈长啼,好像一鸡鸣啼,万鸡和唱。

《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民间传说,太阳从汤谷升起,有一扶桑树,一只玉鸡站立于上,每逢太阳冉冉升起,就打鸣报晓,随着民间的公鸡也应和啼鸣。有人认为那不是小鸡,是凤凰。《诸神起源》记载,凤是风神,凰是太阳,凤凰即太阳的象征。太阳糕上再站立一只凤凰,锦上添花,民间百姓食用“太阳糕”来祭拜太阳神。

春分镌刻在大地上的一个亘古不变的时钟,是宇宙万物间薪火相传的神奇,是寻常百姓的烟火,是古老大地上的轮回于人们心间信仰。

春分过后,便是天清地明。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