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十余载,以制度之刚性为机关作风建设树起了精准标尺。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当下,唯有让这面镜子照进每一个工作细节、照进每一名干部心间,常照思想之垢、勤正行为之偏、善固制度之本,才能持续擦亮机关政治本色,让清风正气成为国家治理的鲜明底色。
以镜鉴心,校准思想坐标。思想防线的失守往往始于认知偏差。部分干部在长期工作中滋生“官本位”思维,将服务职责异化为权力资本,本质上是理想信念根基动摇的表现。八项规定恰似一记警钟,通过对调研、会议、接待等具体场景的规范,重塑“人民公仆”的价值内核。现在多地推行“四不两直”调研制度后,基层干部从繁重的迎检工作中解放,将更多精力投入民生实事;从“打虎拍蝇”净化政治生态,到“我为群众办实事”践行初心使命,通过对照八项规定剖析典型案例,推动干部从“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这些实践证明,只有以八项规定为思想罗盘,持续开展党性教育,才能让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真正扎根于干部心间,筑牢机关作风建设的精神堤坝。
以镜正行,重塑实干形象。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在行动实践中。曾经,“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留痕主义”等问题屡禁不止,消耗了大量行政资源。八项规定通过量化指标、明确边界,将“文山会海”化作“实干浪潮”。现在倡导的“电子台账”管理,减少纸质材料报送,实现工作效率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更有地区在公务接待上动真碰硬,推行“无酒接待”“简餐制”,习惯性过“紧日子”,将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民生项目。这些转变彰显,当八项规定的刚性约束转化为干部的行动自觉,就能形成“少开会、开短会,少发文、发管用文”“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新风尚,让机关运行回归高效务实的本质。
以镜立制,激活长效动能。作风建设既需猛药去疴,更要久久为功。八项规定精神的持久生命力,在于其不断融入制度肌理。将八项规定执行情况纳入干部选拔“负面清单”,融入干部考核体系、嵌入业务流程规范,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完整闭环,达到“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震慑效应。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只有构建“教育预防—监督检查—执纪问责”的全链条机制,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让清风正气成为机关建设的永恒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