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七通”模型:社会心理平安构建与实践

来源: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作者:张永华、赵映松、冷艳惠 发布时间:2025-05-22 19:33:57

社会心理平安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关键,与个人幸福、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紧密相连。构建“七通”模型——包括脉络、理念、情感、意志、道路、法律和融合的通达——对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该模型融合心理健康与法治建设,创新性地保护公众心灵。本文将探讨这一模型的内涵、实践和成效,从法治角度分析社会心理平安的构建。

一、“七通”模型的法治内涵与心理平安架构

1. 脉通:文化与法治的双向赋能

全民健身和传统文化是心理平安的基础。法治视角下,体育活动需通过法律加强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纳入城乡规划,保障公民参与权。传统文化传承中,法治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保护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形成心理平安的文化根基。

2. 理通:知识传播与法治思维的共振

培育理性思维需提升法治意识。科普与媒体应普及《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等法律知识,将法治案例融入公共议题,引导公众用法治视角分析社会现象。例如,通过“以案释法”解读热点,提升逻辑判断,树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治观,阻断“非理性维权”“极端情绪宣泄”的心理诱因。

3. 情通:情绪管理与权益保障的法治衔接

情绪调适需构建 “预防-干预-支持”的法治保障链。心理咨询机构的规范化运营、心理危机干预的法律规制(如《精神卫生法》对自愿诊疗原则的规定),为情绪管理提供制度支撑。同时,志愿服务、社区调解等情感交流平台,可嵌入《志愿服务法》《人民调解法》等规则,使情感互动在法治框架下有序开展,避免因情感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

4. 意通:挫折教育与法治信仰的协同塑造

挫折教育旨在培养规则意识和韧性品格。通过法治实践案例,如企业合规和个人信用管理,进行抗挫折教育,使公众认识到挫折是规则社会的考验。法治保障公平竞争,如《反垄断法》《就业促进法》,支持“奋斗成就价值”的信念,增强心理韧性。

5. 路通:生涯规划与社会公平的法治护航

职业发展的“畅通感”得益于法治保障的公平环境。《职业教育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为生涯规划提供制度支持。反歧视法律,如《劳动法》中的性别、地域歧视禁止,确保就业市场机会平等,减少心理焦虑。

6. 法通:法治与权益保护的关键支持

法律普及和保障体系是心理平安的基石。一方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进“法律七进”,将心理健康相关法律融入基层治理,明确公众心理问题求助是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为受侵害群体提供“法律+心理”双重援助,化解心理创伤。

7. 融通:多元共治与法治协同的机制创新

家庭、学校、社区、企业、政府需依据相关法律明确权责,建立法治框架下的资源整合机制。例如,社区心理服务站与警务室、司法所联动,提供一站式服务;企业通过《劳动合同法》规范用工关系,减少劳动争议引发的心理风险。

二、法治引领下的社会心理平安建设实践

1. 政策法规: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各地出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将 “七通” 模型纳入地方立法规划,明确政府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主导责任、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及经费保障机制。例如,某省通过地方条例规定,县级以上政府需将心理服务设施纳入城乡公共服务配套,司法行政部门同步推进 “法律心理服务站” 建设,实现法治与心理服务的政策协同。

2、基层治理:构建“法治 + 心理”服务网络

社区依托“综治中心 + 心理咨询室 + 法律援助站”平台,提供“法治体检 + 心理测评”服务。为特殊群体如社区矫正人员、信访重点人群建立“一人一档案”,并提供法律风险评估与心理干预。例如,某市司法所与心理机构合作,为“涉法涉诉”信访人提供“法律程序讲解 + 情绪疏导”套餐,降低重复信访率30%。

3. 重点:加强行业法治心理建设

企业方面,依据《安全生产法》推动“职场心理安全标准”,将心理健康纳入职业病防治,通过合规培训和压力管理课程预防“工伤 + 心伤”风险。校园方面,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强制报告制度”,建立“教师法治培训 — 学生心理危机预警 — 家校法律联动”机制,预防校园欺凌、网络沉迷等问题。

4. 数字赋能:创新 “智慧法治心理” 服务

开发 “法治心理云平台”,整合法律知识库、心理测评工具、在线调解系统,实现 “法律咨询-情绪疏导-纠纷化解” 线上闭环。例如,某平台设置 “模拟法庭” 心理沙盘,通过角色扮演让公众在法治场景中理解权利义务;AI 法律咨询机器人同步提供心理安抚建议,实现 “治心”与“治法” 的智能融合。

三、实践成效、反思与法治深化路径

1. 显著成效:从个体安心到社会安序

公众法治认知和心理求助意愿提高,调研显示,82%接受“法治心理服务”的人能识别自身权益,65%首选专业机构应对心理困扰。社会上,心理问题导致的违法案件减少25%,基层治理中“法情融合”案例成功率提高40%,形成依法办事的心理自觉。

2. 现实挑战:破解法治与心理服务的 “衔接盲区”

当前,城乡法治心理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仍较突出,农村地区 “法律明白人” 与心理服务专员覆盖率不足 30%;部分领域存在 “重法律程序、轻心理疏导” 倾向,如司法裁判中对当事人情感修复关注不够,导致 “案结事未了” 现象;跨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完全打通,信息共享存在法律风险与隐私保护的平衡难题。

3. 深化路径:完善长效机制需法治思维

1)立法支持: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促进法》立法,确立法治心理服务原则、资源配置和责任体系,纳入法治政府考核。

2)建立标准:制定《法治心理服务机构资质认证标准》和《心理危机干预法律操作指南》,规范服务流程,防止服务和法律救助风险。

3)数字治理:利用“数字法治”平台,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实现心理和法律风险的监测与干预。

4)促进社会参与:通过《慈善法》引导设立“法治心理公益基金”,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政府、社会和公众共治的格局。

结语

社会心理平安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法治和心理服务的结合。实践显示,法治精神融入心理建设各环节,如文化认同、权益守护、理性培育和多元共治,有助于个体获得安全感,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应加强法治建设,提升心理服务,确保法治和心灵温暖共同促进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确立民事权利义务框架,通过“以案释法”引导理性维权,支撑“理通”模块法治观培育。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3)规范心理咨询机构资质(第23条)与危机干预自愿原则(第27条),构建“情通”模块法治保障链。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修订)新增职业保障条款,要求心理健康融入职业培训,强化“路通”模块社会公平性。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1修订)落实校园欺凌强制报告制度(第11条),推动“融通”模块家校法治心理协同。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022修正)打击市场垄断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深化“意通”模块规则意识塑造。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规范心理服务数据合规(第13、24条),保障“数字赋能”场景隐私安全。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21修正)将职场心理安全纳入职业病防治(第44条),完善“融通”企业标准化建设。

(8) “八五”普法规划(2021-2025)推动心理健康法律基层普及,明确心理求助合法性,衔接“法通”模块权益保护。

(9) 地方立法实践(如省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将“七通”模型纳入公共服务配套,实现“脉通”模块政策协同。




责任编辑:刘华

上一篇:走出灵魂的泥淖

下一篇:隐形的翅膀

最新资讯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