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与快乐牵手的青少年

来源:四川工商学院成都校区 作者:张慧 发布时间:2021-10-28 23:1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公民健康和健康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它是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发展关系。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心理健康尤为重要,与以前相比,如今的心理健康人群年龄在不断扩大。在学校时,每一个人的心智都不是完全的成熟,社会阅历也不足,很容易受到一些错误的事物和思想控制。在社会上时,许许多多的人们的压力比较大,经济负担重或者碰到了重大的刺激,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在现在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越来越多,出现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掌握一些健康知识很有必要。
   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但每一个人的心智都不是完全的成熟,社会的阅历也不是很丰富,这样我们很容易受到一些错误的事物和思想控制。因此学校有必要积极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一些不良的情绪,在心理教育中能及时正确的辅导学生,及时的消除不良情绪,这不仅可以改善平时同学、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还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成绩。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
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出现在高中及其以上的年龄阶段,现在初中生也会有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也是一个大群体,接下来就来看一个案列。
    某学生,14岁,一学校初一新生。上课时爱说话,不专心听课,有时甚至和老师唱反调,他还觉得很光荣,虚荣心较强。有次,学校为建立“留守学生”档案,需要在校的“留守学生”完成一份调查问卷,正当某同学完成调查问卷时,邻坐同学的一句话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你是留守儿童哦!”,同学这样一句话竟使得俩人在教室内动起手来,俩人的桌子椅子都翻到在地,经多名同学劝阻,两人才停下手来。事后,经同学们反映,是某同学先动的手,原因就在于同学的那句“你是留守儿童”,一句虽是事实,略微不带善意的话竟对留守儿童的的他产生了打人的行为,这样的事情也直接地反映出了有些留守儿童的心理确实有亚健康表现。
    出现这种情况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亲情的缺乏。留守儿童都是父母长期在外,他们都是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在身边的,他们一年也很少见自己的父母。所以在有的留守儿童心里爸爸妈妈都只是一个称呼,在他们的记忆力很少有关于父母的记忆。留守儿童虽然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陪伴,但是却缺少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相对于爷爷奶奶,他们的陪伴是不一样的,爷爷奶奶和自己毕竟是差了一辈,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但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疼爱有加,是不会像父母那样严格要求孩子,面对孩子的撒娇不会容易心软,而祖辈就不行,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这种爱,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并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自卑等心理障碍,也会比较容易出现叛逆等不良行为和不良心理。留守孩子大多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们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许多孩子甚至缺少自律意识,才会导致像该同学这样因为一句话竟与同学动起手来。
    遇上这种情况或者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做一些调节,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有效的调节的方法吧!
    1、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
    2、抗挫折能力培养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4、注意力转移法,把注意力从消极方面转到积极、有意义的方面来,心情会豁然开朗。例如当遇到苦恼时,可以将其抛到脑后,想一些之前开心的事情。
    5、能量发泄法,对不良情绪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排遣和发泄。消极情绪不能适当地疏泄,容易影响心身健康。例如心烦时找知心朋友倾诉,情绪低落时可以唱欢快的歌。

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不仅需要他们自己调节还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只有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的国家才有发展。(张慧


责任编辑:刘华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