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试论历史上陶渊明“止酒”之诗的深刻内涵及在新时代的弘扬之道

来源: 作者:吴迪 发布时间:2021-11-01 17:48:14

饮酒是一项日常生活行为,从表面上来看,适量饮酒确实有益于健康,但如果饮用不当,那么就会适得其反。纵观我国古今名人文人,完全可以说,几乎没有与酒不沾上边儿的。其中特别著名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在饮酒之时,特别深谙“止酒文化”的重要意义,专门写了《止酒》之诗。此诗所蕴含的止酒内涵究竟有哪些呢?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和伟大的百年建党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究竟如何对其加以弘扬呢?为此,笔者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实际,略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与思考,特撰此文,以作参考。

一、历史上陶渊明“止酒”之诗的深刻内涵

陶渊明一生好酒是出了名的,正如其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言“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在饮酒之后特别是在醉酒之后,常常写诗自娱。“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以为欢笑尔”,并由此还确实创作出了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名作,如《饮酒五》《归去来兮辞》等。大约在东晋元兴元年(即公元402年),他当时年仅38岁,正值其盛年大饮之时,却撰写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首“止酒”之诗――《止酒》。其诗如下: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此诗十分有趣,通篇每句均有一“止”字,最后归结到“止酒”之上。在此诗的上半部分,他叙述自己总想“止酒”,但却未能止住,颇有自责之意。比如,他说,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后来他认识到止酒之后,有很多好处。因此,笔者研究认为,此诗的深刻内涵主要有:

(一)止酒可以利己。按照此观点,陶渊明于是决心真心止酒;开始之时,徒知止不乐;到后来未知止利己。止酒之后,对自己并不是不利,相反是颇为利己。

(二)止酒是一种“为善”之举。他认为“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既然如此,那么现在我们就应做到令行禁止,真正地戒酒。

(三)止酒之后,可使自己“清颜”永驻。他认为“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如果要永葆自己容颜美丽,那么也就应尽早地戒酒。戒酒比千万次的祭祀还要重要一些。因此,与其说去祭祀,倒不如说从自己做起,真正地戒酒止酒。

二、陶渊明“止酒”之诗在新时代的弘扬之道

相比于上述陶渊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不少人特别是一些名人文人是否深谙此道呢?毫无疑义,饮酒亦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把握不好“度”,就会适得其返。按照党的十九大及伟大的百年建党精神要求,那么当前我们究竟应如何适时进行“止”酒,才能使我们更加健康和谐,你我同行呢?笔者研究认为,此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弘扬之道,主要有:

(一)应止于醉。人们常说: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毫无疑义,如果喝醉了乃至于酗酒,那么往往就会误事。因此,应当饮而不醉。据考证,上述陶渊明在撰写上诗之后,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他并未做到滴酒不沾,并饮酒之后仍在赋诗和躬耕南亩,但他此后并未喝醉。正因为如此,因而,陶渊明岂不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

(二)应止于礼。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我国自古就礼尚往来。如果在饮酒问题上施以无礼,则会令人尴尬。比如,曾有一位中年老师见一位熟人中午正在置办酒席,因其好酒,硬是闯进去喝酒,令那位办酒主人十分难堪。上述陶渊明尽管十分嗜酒,但凡是无礼之酒,均不去饮。正如其所言:“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一般来说,凡是嗟来之酒食、不请自来之酒食以及上述自闯要喝之酒食等均应自“止”。因此,饮酒,应当有礼有节,适时止于礼。“礼”,在我国酒文化之中,不能不将其置于重要位置。我们即使要饮用,也得饮用有礼之酒食。

(三)应止于法。酒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如果饮酒不当亦会危及国家,伤及他人,因而,饮酒亦应止于有关法纪。首先,应止于纪。按照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要求,现在我国很多省市及有关部门均明文规定,在国家公务活动中中餐一律不准饮酒,饮酒即违规违纪,重者必须严惩不贷。当前要大力改进我们国家公务人员的作风,在饮酒时就不能不做到适而可止。该不饮时,一律不饮。其次,应止于法。我国刑法及《道路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明确规定,饮酒不驾车,驾车不饮酒,还将其入刑,特别是不能醉驾。比如,据悉,我国中部其省一位年轻的“村官大学生”嗜酒如命,在今年春节过后参加当地农村的一次所谓“请春客”时,喝醉后驾车竟把一位年仅36岁的该镇党委副书记撞死,受害方将此事闹得很大,那位“村官”也只得受刑。此时如若饮酒,即是违法行为,因而,我们在任何时候均不能不行之有止,均不能不敬畏法纪。

(四)应止于亡。生命诚可贵,人死不可复生。古今中外因饮酒无度而致人死亡,乃至亡国之事不胜枚举。商纣王与苏妲己造肉林酒池,不知有止而致商亡。李白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于泥”。据说,他正是因为醉酒之后,在当时安徽的当涂误扑江中之月而去逝的。此事,岂不令人十分可叹!还有,在我们当今现实生活中,曾有一公司总经理将一位年仅19岁且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女子带到下属某县公司喝酒,该女子本来就不胜酒量,但却屡屡让其代酒,竟因酒精中毒将其喝死,其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因而,大凡饮酒之时不可不慎,均应适可而止,尤其应当止于亡。纵观我国的酒文化,其内涵十分丰富,并不单一,因此,我们在大力弘扬饮酒文化之时,亦不可不知还有陶渊明的“止酒”文化,还有我们党和国家所入颁行的“止酒”法律法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做到更加健康和谐,四季平安,也才能够进一步弘扬好伟大的百年建党精神,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崛起的“中国梦”多作贡献。诸君以为如何!

(吴迪)


责任编辑:唐方琼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