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来到,沉睡了一冬的广袤大地敞开它无尽的怀抱,拥抱世间万物。
你看: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桃花笑靥迎人至,春色满园入眼来。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春天,它鲜绿的色彩,蓬勃的生命力,总是有着治愈人心的力量;春风吹来,原野上的小草再次发芽,茁壮成长,绽放生命的色彩。
……
这一切,无不是对于生命热爱的佐证。
我尤其钟爱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
她穿过层层叠叠的泥土探出头,又或从岩石缝里挤出纤细的身体。她竭尽全力挣脱一切束缚,就是为了沐浴阳光,目睹人世间的美好。
然而,我们的身边漠视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
作为一个家长,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生命的热爱者和尊重者,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们在关注现象的同时,更要去探究背后的原因:学业压力?校园欺凌?家庭冲突?社交障碍?外貌焦虑?人格缺陷?过度使用社交平台?
在我接触的多起个案中,学生因为学业压力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和释放,只得到短视频、游戏中去打发时间,寻找存在感。家长此时此刻啥感受呢?孩子不读书,就很难接受了,还在家里黑白颠倒地耍手机,更是无法容忍。他们往往要么摔手机,要么口不择言——你活着就是累赘,还不如死了算了……孩子听了,默默走出家门,兑现了我们家长的一时气话。
面对现在而今眼目下的孩子,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换一种态度——接纳、包容、理解、共情,那上面的情况肯定就可以避免了。
我曾经带过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我就发现他畏难情绪严重,在我坦然面对和鼓励的情况下,孩子平安、顺利度过小学。到了初中,功课一多,学习难度加大,在初一下期就读读停停,到了初二就完全不去学校了。家长时不时给我打电话,诉说他的无奈和无助。我告诉家长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常化自己的生活;其次给孩子休整时间,接纳他在家的状态,把他当作一个“病人”(其实,此时的他本来就生病了。)来看待,给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当时,家长就告诉我:周老师,要做到这点,很难,我不发火就算做到最大的克制了。我又说:我理解你,我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做起来也有难度。如果实在做不到,不勉强自己。那你每天煮饭的时候多煮一个人的饭,吃饭的时候招呼孩子吃饭,这可以做到吧?家长答复可以。)最后建议家长在周末的时候,动员孩子出去找朋友玩,或者让孩子的好朋友周末邀约孩子出去玩(因为孩子还是学龄阶段,他的朋友们都在学校正常上课。);也可以找我聊天(一直以来,我和该生关系处得还不错)。
在孩子辍学的这一年中,开始几乎不出门,后来我找到他小学的同学(也是我的学生),让他们帮帮他:周末或假期的时间约他出来看看电影,吃吃饭……开始约他,他拒绝。后来,他居然主动联系同学,问同学作业做完没有,可不可以出来耍。他们一起耍的时候也不忘约上我。
一个周末,他们又约我。我对他说:“正好我要出去散步,你陪不陪我?”他说:“陪”。在散步途中,我问他去过新建的五小没有,他说:“没有。”“想不想去?”“想去。”于是那天我们徒步走了两个多小时。过后他爸爸告诉我,那是他辍学以来,运动量最大的一天。
后来,他时不时给我发信息,告诉我他去哪里耍了,告诉我他跟某个同学的聊天、相处……每一次我也会及时回复他的信息:告知他在外面耍开心,注意安全之类的话……
有一次,他和同学一起耍的时候,因为别的同学的事,有了一点小分歧。他把整个处理过程的录音发给了我。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他一直都情绪稳定。我对他说:“老师发现某某某一直在发火,而你一直很冷静,一直在顾及某某某的情绪,没让问题升级……对啦,我们的初心是解决问题,带着消极情绪是没法解决问题的。遇到事情,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你做得很好,老师为你点赞。”
这期开学,我又收到他的短信:周老师,我去上学了。我压抑着内心的喜悦(虽然,我一直都在给他赋能,想让他早点回归学校。但是我更想让他明白:他读不读书都是他自己的事。)问他:感觉怎样?他说:“我知道,我无路可走了,只有走读书这条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是最好的选择。”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多去理解、接纳、包容、共情、支持,相信孩子一定会走出迷茫,过上他自己的别样人生。
孩子们都“心如花木”,要想让他们“向阳而生”,我们总得给他们提供“阳”吧!
庆幸的是,现在孩子们“心理”这片天空,到处都是艳阳高照。
你看,全社会自上而下都在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就拿我们区来说,每期每个学校都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就像我们对身体进行常规体检一样,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还有我们的未成年人指导中心,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体验的场所,为他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请专家免费为那些有需求的孩子提供心理咨询。为了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还时常请专家线上、线下指导……
相信在全社会的齐心协力下,假以时日,“心如花木”的孩子们一定能“向阳而生”,一定会“向阳而生”。